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一个化学反应的原理,其中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是( )
A.反应进行的方向 | B.反应的快慢 | C.反应进行的限度 | D.反应物的多少 |
在体积均为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的碳粉,再分别加入0.1 mol CO2和0.2 mol CO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CO2(g)+C(s) 2CO(g)达到平衡,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浓度c(CO2)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平衡常数K:K(状态I)<K(状态II)<K(状态III) |
B.CO2的平衡转化率α:α(状态I)<α(状态Ⅱ)=α(状态III) |
C.体系中c(CO):c (CO,状态Ⅱ)<2c (CO,状态Ⅲ) |
D.逆反应速率v逆:v逆(状态Ⅰ)>v逆(状态Ⅲ) |
以0.10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某一元酸HA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此实验可以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
B.该酸HA的浓度约为1×10-4 mol/L |
C.当NaOH体积为9 mL时,恰好完全中和反应 |
D.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Na+)>c (A-) |
在酸性Fe(NO3)3溶液中逐渐通入H2S气体,不可能发生的离子反应是
A.3H2S+2NO3-+2H+ =2NO↑+3S↓+ 4H2O |
B.3Fe3++ 3NO3-+6H2S =3NO↑+ 6S↓+3Fe2++6H2O |
C.Fe3++3NO3-+5H2S+2H+=3NO↑+5S↓+Fe2++6H2O |
D.Fe3++9NO3-+14H2S+ 8H+=9NO↑+14S↓+Fe2++18H2O |
含SO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工业上常利用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脱除烟气中的SO2。随着SO2的吸收,吸收液的pH不断变化。下列粒子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Na2SO3溶液中存在:c (Na+)>c(SO32-)>c (H2SO3)>c (HSO3-) |
B.已知NaHSO3溶液pH<7,该溶液中:c (Na+)>c (HSO3-)>c (H2SO3)>c (SO32-) |
C.当吸收液呈酸性时:c (Na+)=" c" (SO32-)+c (HSO3-)+ c (H2SO3) |
D.当吸收液呈中性时:c (Na+)="2" c (SO32-)+c (HSO3-) |
X、Y、Z、W、Q都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X是短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X与Y处于同一周期,Y与Z同主族且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W能形成两种简单的离子,Q原子的电子总数等于其电子层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Q是短周期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
B.Y、Z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属于酸性氧化物 |
C.Y、Z、Q分别与W形成的化合物中,Z形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最高 |
D.X分别与Y、Z、W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