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就在一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兹俄国内乱有难平定,其正式政府尤未知何日始能成立,拟将前项赔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包括“停止1901年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偿付军费形式向中国索收的款额,包括未来应付款额外过去的欠款。”……直至1920年3月北洋政府才开始认真考虑苏俄放弃庚子赔款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材料二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图案,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说明“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
(3)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2: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3: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4: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6:“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请简要评价此思想。
材料l:《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3分
(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
某校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阅读《沁园春·雪》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时,就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古代几个帝王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
(1)小张认为秦始皇南攻越族,不仅给越族人民带来痛苦,也给秦朝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应该予以完全否定,你同意小张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小李对唐太宗很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的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请你帮助他再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3)小王纵观历史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请问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哪些措施?而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指什么?请举一例子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处理印度事务的国务大臣在1917年宣布,政府的政策是“逐步建立自治机构”和增加负责岗位上的印度人,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人们日益清楚看出,这样的改革将缓慢得难以忍受。……镇压代替了缓慢的自治进程,终于导致1919年达到顶点的阿姆利则血案。
材料二甘地多次发起进一步抵制英国货的运动,这些运动抓住了群众的情绪,有助于吸引更多追随者。他号召印度人只穿用他们自己的传统手工布做的衣服,只要可能就自己用棉花纺纱织布,纺车成了与5000年印度历史联系的民族主义象征。
材料三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精选了2500名志愿者步行向丹地盐场进军,这些赤手空拳的志愿者面对殖民者的警棍和铁棒,毫无惧色,一批人被打倒在地,另一批又挺身而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队型。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中,不仅甘地和国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逮捕,而且还有大批民众陆续被捕入狱。仅在1941年上半年,被捕人数就达2万多,这些以甘地精神武装起来的“坚持真理者”,手持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视死如归,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进监狱。
材料四尼赫鲁在评论甘地时说:“我从未见到一个人具有比他更完美的正派和更坦率的真诚,也从未见到一个人比他更讨厌自私、傲慢、机会主义和个人野心。……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在他领导之下同他一道工作,是我们毕生最高的特殊荣幸;对我们来说,他代表着印度的精神和光荣。
——材料一、二、四均引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地领导的斗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掀起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
(3)结合材料三,指出甘地领导反英斗争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上的要求。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甘地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