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载:“是胡佛建立了好多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890种商品的关税。这说明胡佛政府( )
A.完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 B.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 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
(原创)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A.走向成熟的轨迹 | B.集权体制的根源 |
C.因循反复的特点 | D.天下私有的本质 |
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等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这些措施在本质上体现出
A.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B.政府力图控制人口流动 |
C.传统农耕经济发生异变 | D.专制权力干预社会生活 |
(原创)“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可以看作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结果 | B.重农抑商解体的例证 |
C.物质生产进步的反映 | D.市民社会兴起的标志 |
(原创)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 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 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