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都省”是指管辖河北、山东和山西的行中书省
②行省长官位高权重,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
③行省长官由中书省委派官员担任
④行省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宋朝地方官员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限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
|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
|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
|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
| C.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
|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该材料思想的核心来源于
| A.道家 | B.儒家 |
| C.法家 | D.墨家 |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
| C.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 D.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