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
| B.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 |
| C.可能会刊登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
| D.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 |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 B. |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
| C. |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 D. |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 |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B. |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 C. |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 |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 |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
| B. |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
| C. |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
| D. |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 B. |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
| C. |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 D. |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 |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B. | 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
| C. | 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 D. | 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