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
|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
|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
|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
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
| B.正确的,因为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
| C.错误的,因为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 D.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
下列言论中,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主张农商并重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 |
| 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
| 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 |
| 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
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从唐人的这些诗句中,可以反映出
|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
|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
|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
|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
|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
|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
|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
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