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毒素。军事上常将这种毒素用于生化武器。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该毒素是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肽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下面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组成肉毒素的元素一只含C、H、O、N
B.图中该片段由5种氨基酸组成,有4个肽键
C.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1个氨基和2个羧基
D.高温下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主要原因是肽键发生断裂
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 |
| B.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C.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 |
| 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
如图是近年在某县试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螺主要以植物为食)()
| A.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 |
| B.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
| C.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等 |
| D.图中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故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
| B.群落中的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种间关系 |
|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直在增加,优势物种也一直在改变 |
| D.群落中无论是植物分层还是动物分层,都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
某科研小组为研究外界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调查了野生桑蚕种群的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甲)和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对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甲和图乙可知,外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 |
| B.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桑蚕的种群密度;桑蚕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也增加 |
| C.长须鲸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 |
| D.蓝鲲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已知光照对根尖中生长素分布情况的影响与光照对芽尖中生长素分布情况的影响相同。某研究人员 用水稻种子和其他相关器材进行了探究光照对植物根生长影响的实验,具体实验装置如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在玻璃缸一侧贴黑胶带的目的是避免芽接受光照后影响根的生长 |
| B.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可知,根会向光弯曲生长 |
| C.在单侧光照射下,根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较多,促进生长 |
| D.由于芽无法感受到光,因此芽的生长素来源于根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