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
A.X可能是蛋白质 |
B.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
C.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 |
D.Y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
提取鼠肝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测得几乎不耗氧;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下列叙述中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的是
A.有氧呼吸中,线粒体内进行的是第二、三阶段 |
B.线粒体内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 |
C.水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 |
D.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内被分解成丙酮酸 |
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法步骤。在同学们做出的下列评价中,不合理的是
实验步骤 |
项 目 |
试管1 |
试管2 |
1 |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
2mL |
2mL |
2 |
加入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 |
1mL |
1mL |
3 |
加入1mol/L的盐酸溶液 |
— |
1mL |
加入1mol/L的NaOH溶液 |
1mL |
— |
|
4 |
置于37℃水浴中 |
5min |
5min |
5 |
滴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 |
2滴 |
2滴 |
A.缺少PH为6.8的对照组
B.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检验实验结果的试剂选择恰当
D.操作步骤设计合理
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小组用含葡萄糖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并制作了如图a-f所示装置,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若a装置液滴不动,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
B.若a装置液滴左移,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有氧呼吸 |
C.连接e→d→c→d,并从e侧通气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
D.连接f→d,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分析,错误的是
A.种在湖边的玉米长期被水淹,生长不好,原因是有氧呼吸受阻 |
B.人体成熟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 |
C.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其原因是产生的乳酸在细胞中积累 |
D.人体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因为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在细胞中积累 |
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
A.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
B.葡萄糖→丙酮酸→水 |
C.葡萄糖→氧→水 |
D.葡萄糖→丙酮酸→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