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从现在到2020年这段时期,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现有的世界银行、亚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亚洲地区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缺少的只是融资机制,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裕的储蓄。基于此,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Ⅸ筹建亚投行备忘录殄,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标志着这一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区域新多边开发机构的筹建工作将进入新阶段。
亚投行作为一个平等、包容、高效以及充分体现新兴市场国家意志的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反映了成员国的诉求,符合成员国的利益,有助于全球金融治理结构的改善,更惠及世界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借助融资平台,中国也将增进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互信,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截至2015年4月3日,已有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52个经济体宣布加入亚投行,而美国和日本对此并未作出最终的决策。
(1)请概括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说明对外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运用国际社会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亚投行的建立为什么会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维护主权国家的统一 全球环境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年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候,他是不会想到21世纪的和平年代,家书再次出现“抵万金”的状况。
十多年前,书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而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沟通越来越方便,传统的书信往来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打电话”或是“微信”“QQ”联系。如今,书信已然成为一种记忆,互联网时代,书信文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并且渐行渐远。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书信该不该传承下去?
反对传承者认为,虽然书信是一种很有内涵的文化,写信给自己亲密的人,更利于事情的叙述和感情的含蓄表达,但是书信传递信息的速度太慢,写起来也很麻烦,远不如一段微信语音及视频来得方便快捷。
赞成者认为,书信有它的优势所在,它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这是社交网络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在网络时代里,书信的使用率虽然已远不如往昔,但是它们会携带着人性情感和纪念意义继续存在。小到家风传承、情感交流,大到爱国教育,书信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不能在我们这里断档。
(1)你认为书信文化该不该传承下去?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书信文化走向衰落的原因。
(3)某市准备组织中学生写一封家书的活动,请你为该项活动写两条主题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字化信息在全球正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big data),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对提升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的决策能力、创新发展模式都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案例】
A公司基于客户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购买行为,如客户的购物车中所收藏的商品、客户喜欢的商品、浏览或购买的商品等大数据分析,给客户个性化推荐建议或广告,实现了销售额巨大增长。
B公司综合各地需求、高速公路收费状况、道路等级、天气季节、配送中心辐射半径、不同市场的售价、各地人力成本、甚至突发性的需求等大数据进行配送,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物流成本
C公司在汽车上添加大量传感器和处理器,成功聚合了客户反馈信息,不断探索最佳工艺,设计新产品
D公司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在全球优化供应链和市场,成功实现跨国经营
E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进入竞争对手的网络搜集数据,在商战中赢得主动

(1)请根据示例,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数据”技术革命对企业发展产生的经济影响。
材料二:运用好大数据,对形成多元互动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大数据挖掘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国家没有设置与“大数据”相关的管理协调机构;缺乏相关规定和数据标准,对违法滥用数据、特别是对跨境违法活动治理困难;“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匮乏,“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欠缺;由信息网络系统所控制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水电、交通、金融、商业和军事等庞大数据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甚至一些外国政府和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威胁我国安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化解上述问题和风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请你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统古建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20世纪初爱因斯坦等所做的“基础研究”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材料一:中国梦,创新梦。为鼓励科技创新,国家加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将企业购置的设备已征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材料二:推动科技创新重在教育,教育话题是历年两会热门话题之一,它关乎国计民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近些年,国家对教育公平看得重、抓得紧,解决了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客观看,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有待进一步求解。
(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是怎样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依据。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有关各方的积极参与。
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有关各方应如何积极参与,完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