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时间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强沙尘暴次数 |
5 |
8 |
13 |
14 |
23 |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
1560 |
2100 |
2460 |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
读“有灰霾记录以来浙江11个地级城市灰霾发生总天数和年均灰霾天数”图,回答以下问题。浙江省灰霾分布的特点是
A.从沿海向内陆递增 | B.从南向北递减 |
C.呈不连续块状分布 | D.北部平原高于南部山区 |
地处浙闽山地金衢盆地西段的衢州市,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但在整个有灰霾记录的历史时期灰霾天数均较多,原因最有可能是
A.森林茂密,不利于灰霾气流消散 |
B.山区盆地,不利于灰霾气流消散 |
C.人口密集,矿物燃料使用过多 |
D.经济落后,森林覆盖率低 |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A.农牧交错带 | B.滑坡灾害带 |
C.风能资源集中带 | D.内陆火山地震带 |
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900公里。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
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
下图为“我国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四种环境问题的分布示意图”,数码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以上四种环境问题之一,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森林锐减②--土地荒漠化③--水土流失④--酸雨 |
B.①--土地荒漠化②--森林锐减③--水土流失④--酸雨 |
C.①--酸雨②--土地荒漠化③--水土流失④--森林锐减 |
D.①--土地荒漠化②--森林锐减③--酸雨④--水土流失 |
下图为1982年和201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12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12年的低 |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12年的高 |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12年的多 |
与1982年相比,201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
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