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朝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政治非常开明 |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
| C.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 D.制瓷技术精湛 |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纳(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商品经济繁荣 |
|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 D.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
古代中国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统治者的重视②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
③水利事业的发展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 A.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传说中的“神农氏”具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 A.原始社会的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
|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
|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
| D.神农氏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