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教授论道:“尽管破坏不那么大,但革命毕竟是一场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激烈变革。革命后,中国的国门上的招牌变了,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最先进的美国体制……但是,革命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困难。”革命后新制度的落实“大有困难”根本上是受制于( )
| A.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 B.革命造成的破坏程度 |
| C.帝制思想根深蒂固 | D.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 |
《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 A.实行抑商政策 |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
| C.农业的重要地位 | D.对“市”严格管理 |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与“这一集体亮相”无关的是( )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台湾割让给日本 |
|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据史家考证,元朝曾四次实行海禁。第一次:世祖至元29年(1292)“以征爪哇,暂禁商贾海者”,至元31年驰禁;第二次:大德7年(1301)禁商下海,武宗至大元年(1308)复立市舶司;第三次:至大4年(1311)罢市舶司,仁宗延佑元年(1314)“开下番市舶之禁”;第四次:延佑7年“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英宗至治2年(1322)“复置市舶司于泉州……”。这表明( )
| A.元朝和以往的封建政权一样具有极强的封闭性 |
| B.元朝的海禁是明清大规模闭关锁国政策的前奏 |
| C.元朝海禁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
| D.元朝的海禁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固定性 |
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
|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