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带之为“朝奉”。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的谦虚 |
B.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的道路 |
C.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
D.徽商的虚伪 |
中国经济网2013年7月6日:“在法国人眼中,中国文明的象征是动态的变化的: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信息不能表明
A.中国自然经济长期未能突破 | B.东西方贸易交流不断 |
C.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 | D.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居于入超地位 |
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商品流通不畅 | B.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
C.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 D.小农经济盛行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工厂死在接收上, 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 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春的这段话说明了
A.打垮日本是美国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
B.中国的坚持抗日使盟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
C.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兵力 |
D.开辟第二战场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