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 |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 | 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
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③为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