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从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 A.求富自强 | B.中体西用 |
| C.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 D.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
|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
|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这种认识()
| A.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 | B.承认中国道路已经成功 |
| C.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 D.赞赏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融 |
1984年10月,有两个在80年代初还受批评的观点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文件。一个是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有一个是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此时,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不包括()
|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
| B.经济手段不是中西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
| C.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 |
| D.指令性计划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 | 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 |
| 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 | 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时间 |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事记 |
| 1953年 |
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计划3个五年计划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1955年 |
全国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成员约200万人 |
| 1956年1月 |
北京市的手工业全部实现了合作化 |
| 1956年2月 |
143个城市和691个县基本实现手工业合作化,入社新成员达300万 |
| 1956年6月 |
全国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已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0% |
| 1956年12月 |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A.公私合营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 B.体现出建设与改造并举的特点
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一定程度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