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玉米有色籽粒对无色籽粒是显性。现将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确切的是( )
A.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 |
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C.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
D.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至少有三种 |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ch浓度(mmol·L-1) |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
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
0.1 |
5.00 |
5.56 |
0.2 |
5.00 |
5.48 |
0.3 |
5.00 |
5.31 |
0.4 |
5.00 |
5.24 |
A.图中的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下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 |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
下列有关人类神经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反射弧中,兴奋始终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
B.神经元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以便于兴奋的传递 |
C.突触只允许兴奋通过树突末端传到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
D.轴突末端细胞质中小泡内的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
右图是反射弧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变负
C.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 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传导兴奋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B.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
C.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而传递兴奋 |
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