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植物的Rubisco酶具有“两面性”。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却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Rubisco酶的存在场所为 ,其“两面性”与酶的 (特性)相矛盾。
(2)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产物是 。
(3)夏季中午,水稻会出现“光合午休”,此时光合作用速率明显减弱,而CO2产生速率明显增强,其原因是 。
(4)与光呼吸相区别,研究人员常把细胞呼吸称为“暗呼吸”。从反应条件上看,光呼吸需要光,暗呼吸 ;从反应场所上看,光呼吸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暗呼吸发生在 中。
(5)下图表示测定某植物每1cm2叶片的重量(mg)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 (mg/cm2·h),净光合速率可表示为 (mg/cm2·h)。(用图中字母表示)
如图1是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3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__________。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D具有__________功能。
(2)若图2细胞是一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结构模式图,请写出图中多画的细胞结构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3)对于图2细胞,以下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5和6都含有DNA分子 |
B.3、5、6、8、9、10都具有膜结构 |
C.10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
D.人体细胞不具有的结构1、3、6 |
(4)据图3分析,氨基酸和Na+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这些物质的载体蛋白在__________合成。
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授予了美国的保罗•博耶和英国的约翰•沃克,以表彰他们在研究ATP如何利用能量进行自身再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回答下列问题:
(1)ATP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A中含有的单糖是__________,P代表__________。
(2)ATP的元素组成是__________,若用15N标记ATP,将会在__________(化学结构)出现放射性标记。
(3)在生物体内,ATP水解成ADP时,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各种_______反应;ADP合成为ATP所需的能量来自各种_________反应,所以ATP是细胞内的__________。
如图是某种高等生物细胞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细胞可表示__________(植物/动物)细胞,因为该细胞中具有细胞器[ ]__________。该细胞区别于乳酸杆菌最主要的结构特点是该细胞具有[ ]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细胞中可消化进入细胞内的异物及衰老无用的细胞器碎片的是[ ]__________。
(3)图中表示线粒体的是__________,线粒体有两层膜,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能显著扩大内膜表面积达5﹣10倍,内膜表面积增大的意义是_________。在叶绿体中也存在膜面积扩大现象的结构是__________。
请据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注:[ ]内填图中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甲、乙、丙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 ,它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
(2)太阳光能通过图乙细胞中结构 [ ] 进行的光合作用后,才能进入生物界。
(3)图丙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 ,图丙细胞中的[ 4 ]的功能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 。
(4)如果图乙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的细胞器是 。
(5)图乙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8]_________三种。
(6)构成图乙中[2]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它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如图表示细胞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代表的化学元素是________,Y代表的主要化学元素是________。
(2)现从某种真核细胞中提取出大量核糖体放入培养液中,再加入下列几种有机物,模拟化合物B的合成。
假设培养液里含有核糖体完成其功能所需的一切物质和条件。其中实验中所用的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内的________。上述五种化合物中能作为原料合成化合物B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3)根据下面图解,回答问题。
该图表示________肽化合物,含__________个肽键。
(4)B物质具有多种功能的原因是B具有多样性。其原因在于:
①从b角度分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A角度分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