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的新闻报道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 |
B.1958年“大跃进”时期 |
C.1966—1976年“文革”时期 |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
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
用表格归纳知识,是我们学习历史使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完成表格中①②③对应的知识
措施 |
典型代表 |
意义 |
建立经济特区 |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①) |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
天津、上海等(②)沿海港口城市 |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
开辟(③) |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 |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A.广州 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湛江 4个沿海经济开发区
C.海南岛 14个沿海经济开发区 D.海南岛 5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同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主要表现在
①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大动乱
②民主法制被践踏,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
③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A.①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下列名字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马文革②李援朝③张跃进④刘开放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①④ | C.③④①② | D.④③②①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现象。当时还出现“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打油诗。这些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自然灾害严重 | B.苏联撤走专家 |
C.“左”的错误泛滥 |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