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0ml 2mol·L-1 H2SO4溶液中,H+的浓度是______,H+的物质的量是______,SO42-的数目是________。
4种相邻主族短周期元素的相对位置如表,元素x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的2倍,y的氧化物具有两性。回答下列问题:
m |
n |
||
x |
y |
(1)元素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周期,___________族,其单质可采用电解熔融___________的方法制备。
(2)m、n、y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气体分子(mn)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mn)2称为拟卤素,性质与卤素相似,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在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的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为此提出问题:Fe3+、Br2谁的氧化性更强?
(1)猜想
①澳大利亚代表团同学认为氧化性:Fe3+>Br2,故上述实验现象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所致。
②美国代表团同学认为氧化性:Br2>Fe3+,故上述实验现象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________所致。
(2)设计实验并验证
为验证美国代表团同学的观点,选用下列某些试剂设计出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证明了美国代表团同学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
可以选用的试剂:a.酚酞试液;b.CCl4;c.无水酒精;d.KSCN溶液。
请你在下表中写出选用的试剂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试剂填序号)
选用试剂 |
实验现象 |
|
方案1 |
||
方案2 |
(3)结论
氧化性:Br2>Fe3+。故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溶液呈黄色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述结论,向FeBr2溶液中通入等量Cl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有一瓶澄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NH4+、K+、Na+、Mg2+、Ba2+、Al3+、Fe3+、Cl-、I-、NO3-、CO32-、SO42-,取该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pH试纸检验,表现溶液呈强酸性,排除__________离子存在。
(2)取出部分溶液,加入少量CCl4及数滴新制氯水,经振荡后CCl4层呈紫红色,排除____离子的存在。
(3)另取部分溶液逐渐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在滴加过程中和滴加完毕后,溶液均无沉淀产生,则可排除__________离子的存在。取部分碱性溶液加热有气体放出,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另取部分上述碱性溶液加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__________离子存在,又排除__________离子存在。
(5)根据上述实验事实确定,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要确定其中的阳离子可利用的原理是。
〔︱〕(3分)物质的加热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基本操作。常用加热方式有3类:①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②通过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③通过水浴加热。以下10个中学化学实验中有的要加热,有的不要加热:
A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B 食盐溶液蒸发制取氯化钠晶体
C 氯化铵与碱石灰反应制取氨气D 浓硝酸和铜反应制取二氧化氮气体
E.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烯 F.石油的分馏
G.苯与溴在铁催化下制取溴苯 H.乙醛溶液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I.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 J.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其中:(1)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
(2)用酒精灯通过石棉网加热的有。
(3)通常用水浴加热的有。
〔‖〕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②液态SO3③液态的醋酸④汞
⑤Ba2SO4固体⑥纯蔗糖(C12H22O11)⑦酒精(C2 H5OH)⑧熔化的KNO3,
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
(1)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
(2)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3)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
(4)以上物质中溶于水后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
一定量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所得混合物用100mL 6.00mol/L的NaOH溶液(密度为1. 2g/mL)恰好完全吸收,测得溶液中含有NaClO的物质的量为0.1000mol。
(1)原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2)所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mol
(3)所用氯气和参加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n(Cl2) :n(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