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公元前6世纪到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达50—70%,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姓 名 |
生卒年 |
成 就 |
哥白尼 |
1473—1543 |
提出太阳中心说 |
布鲁诺 |
1548—1600 |
提出宇宙无限论 |
伽利略 |
1564—1642 |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
开普勒 |
1571—1630 |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 |
牛 顿 |
1643—1727 |
万有引力定律等 |
材料二 从15世纪到今天,科学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达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欧洲科技领反过来先于中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的原因。
【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断代史的划分,从一开始就有以政权存亡为外部框架的取意。这种取向,从中国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很长时间中,在中国学者中自然流行。……(其)相对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和国家制定的各类制度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日益转入对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信仰、话语、生活状况和宗教、家族等……的考察,社会学的方法论色彩在这种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20世纪最初20年间提出了所谓“宋代近世说”和“中国文化漂移论”。……他是要说明:中国的“近世”,早就发生,如同一个生物有机体,自己早就走完了生命的历程,是无可救药的了。不过中华文化的精神要义,已经飘移到了日本。
——赵轶峰《明史以外看明史:明史研究范式的四个问题》
请回答:
(1)中国学者传统的划分历史阶段的依据是什么?
(2)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学者研究历史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文章作者是如何理解内藤湖南的观点的?
(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非不尽瘁,庸有济乎?……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材料二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一战爆发,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高级官员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的大好机会,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改变策略。在一战期间,共有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提供的援助弥足珍贵。”1918年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中国人轻视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
请回答:
(1)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
(2)分析一战华工的历史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凡是不能促进我们达到目标的一切东西,我们都应一概斥为无用。
——斯宾诺莎
材料二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证。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
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契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宾诺莎所说的目标是什么?“一切无用的东西”又指什么?
(2)材料二中,立法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除立法权外,作者认为的国家权力主要还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以上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材料二新加坡改革大事记
材料三新加坡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据网络资源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