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国远征军10万人首次入缅作战,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进军。1944年中国军队再次入缅作战,修筑了“史迪威公路”,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路。这说明中国军队( )
| A.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的重要战略支柱 |
| B.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物力和财力 |
|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
| D.牵制日军兵力最大、歼敌最多 |
下图所示票证曾经是百姓购买粮食的重要凭证——粮票。这种粮票的发行与使用反映了当时( )
| A.百姓生活受制于计划经济 |
| B.浙江省粮食销售秩序井然 |
| C.“文革”对经济发展的破坏 |
| D.国家因为天灾而粮食短缺 |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 B.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中美关系缓和 |
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指出:“所谓‘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在建国之初,虽然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些多边外交活动,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多边外交活动的范围有限,影响也不大。”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 A.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
| B.中国的综合国力有限 |
| C.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恶劣 |
| D.中国受“左”倾思潮影响 |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各项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 一届人大 |
二届人大 |
三届人大 |
四届人大 |
五届人大 |
| 1954~ 1958年 |
1959~ 1963年 |
1964~ 1975年 |
1975~ 1977年 |
1978~ 1982年 |
| 5 |
4 |
1 |
1 |
5 |
A.一届人大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职能
B.二届人大决定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四届人大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五届人大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史》记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 )
|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经确立 |
|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
| C.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
| D.新中国诞生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