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①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②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④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⑤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⑥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⑦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⑧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⑨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从“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⑩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纸,写下了一篇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⑾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⑿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⒀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⒁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⒂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⒃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选自“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九年级上册2,有删改)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1)季羡林先生:
(2)冰心老人 :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第⒁段中,写“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有何用意?
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你打算怎样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着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他的朋友圈你的朋友圈
冯雪梅
①醒来,天还没有完全亮。他习惯性地从床头抓起手机,睡眼蒙眬地扫了一眼,6时17分,一堆微信新信息,多到没有显示数量。
②每分每秒,朋友圈里都有人发微信,从昨晚睡前的最后一瞥,到刚刚看手机前的两分钟。他躺着,开始刷屏。各种小道消息、八卦、励志故事、心灵鸡汤、个人感悟、生活细节、瞬间情绪……还有各种群里的观点争论、时局探讨、家长里短、晚餐食谱、出游信息、饭局通知、语音留言……
③她也醒了,晨光里所见与昨晚睡前如出一辙——他埋头于手机,沉浸在朋友圈里。她想开口说点儿什么,却改了主意,也拿起自己的手机,去微信里“约会”。
④他们都沉默着,在各自的微信里怡然自乐。最远的距离,不过是我在你的身旁,你却在朋友圈里。
⑤以前,她不知道,他居然有那么多朋友——以朋友圈来算的话。包括她见过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她没见过的小学同学、本地客户、异地经销商、羽毛球俱乐部的会员、穷游网里的驴友、快递公司的速递员,还有“摇一摇”摇出的看同一场电影、坐同一趟车、等候同一航班的人。
⑥性格的差异,在朋友圈的选择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有人来者不拒,有人精挑细选,有人无所顾忌,有人心存警觉。
⑦他是活跃的“找朋友”型,只要发现新朋友,便把对方加进朋友圈,而对别人的“入伙”邀请,也欣然接受。因而,他有30多个信息群,几百个微信好友,高峰时段,微信提示爆屏。
⑧她不太会主动出击,拒绝所有不熟悉者的进入,对自己不喜欢的邀请视而不见。为数不多的几个群里,除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一般不多说话,有些时候,甚至不太看那些堆积如山的信息。
⑨他们的朋友圈有交集——最初几乎相同,都是相互熟悉的人。很快,交集就变得越来越小,各自的朋友都在扩充,都认识的人,都了解的事,都参加的群,渐渐少了——不是绝对数量的改变,而是被不断扩充的加入者所稀释。
⑩曾经,他们是各自的第一个微信好友,然后,加入同样的群——“同学汇”“亲友团”之类,很有一种大聚会的热闹和亲切。紧接着,麻烦随之而来。
⑪她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两张电影票,马上有人评论:“戏”演得不错,重色轻友——为了陪她看电影,谎称加班而推了哥们儿饭局的他,被抓了个正着。
⑫ “亲友团”的闲聊,也一样能演变成纷争。那天表嫂问,在哪儿过年?她随口说回上海。于是这成了表嫂要求表哥跟自己回娘家过年的理由。最后惹怒了群里的舅妈,一个长途电话,直接向她婆婆投诉——尚且瞒着老人的过年计划,就此打住。
⑬太紧密的朋友圈,让他们不自由。尽管开始之时,她曾经窃喜:看你还说谎不?再说加班见客户,去群里问一声,自然有不明就里者说漏嘴。很快她就发现,其实朋友圈也需要距离。
⑭当朋友圈成为各自生活的一部分,它会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对方,让沟通变得没有阻碍,表达变得更加顺畅;同时,它也能挑起话题,制造是非恩怨;它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也能让两个人更为疏远。
⑮除非你沉默不语,不然,朋友圈总会泄露你的秘密——你的喜好,性格,所思所想。IBM研究人员说,仅仅分析大约200条具有实质内容的微博,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勾画”出你的个性——相对私密的微信朋友圈,是不是更会让你暴露无遗?
⑯你们的朋友圈相互交叉,又各自独立,有分享,却需要互不干涉。在交叉的朋友圈里,你盯得越紧,他跑得越远;在独立的朋友圈里,你越是想进入,戒备之门就越是紧闭。
⑰每个人都有对方不知道的那些朋友,大家可能互不干涉,也可能在某一时刻尴尬撞见。有人对此耿耿于怀,不查清对方底细决不罢休;有人视若无物,不以为意;有人明察秋毫,却假装不知;有人如临大敌,偏又一无所获。
⑱微信里的朋友圈比真实生活里的人数更多,领域更广。它具有网络空间不受约束的亲密感,也让感情变得不那么真实。人们可以在朋友圈里无所不谈,亲密无间,但在真实世界里,却可能有所顾忌,长久不见。给文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一瞥()尴尬()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怡然自乐。
明察秋毫。第-④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第⑩段中“麻烦随之而来”在文中指的什么?
你也有微信等类似的即时交流工具在用吗?你怎么看文中这些年轻人对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的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英雄村的家书
徐立新
①斯莫科夫是苏联列宁格勒的一名中学生,他打算在二战胜利纪念日时,在学校举办一个“英雄遗物展”。几经打听,他得知几十里外有个叫乌卡拉的英雄村,村里的卡秋莎大娘有他想要的东西。很快,他和同学们见到了大娘。斯莫科夫问:“卡秋莎大娘,听说您这里有二战遗物?”“没有。”大娘立刻就回绝了。他没死心,继续问:“那有军人的勋章或战斗日记吗?”“也没有,但我这里有一封从前线寄来的信,行不行?”“给我们看看吧!”斯莫科夫说。大娘找出信,小心翼翼地交到他手中。“您丈夫是个大英雄吗?”一个女同学急切地问。“不,他什么也不是!”卡秋莎大娘有些生气。斯莫科夫开始读信:
② “你好,我亲爱的妻子卡秋莎,我在前线一切都好。烟按战时规定供应,只是都是些劣质烟叶,一下抽一包也不过瘾。好在,它还能冒出烟来。
③ “我把你给我的一条裹脚布不小心弄丢了,因此,现在每天都只能裹另外一条。白天穿,晚上洗晾,有时天气不好,晾不干,第二天就只能将它湿乎乎地裹在脚上,很难受。
④ “现在我们很少真枪实弹地跟德军拼命,每天的任务是挖战壕。每当我挖到战壕深处,总能闻到一股家乡泥土的味道。我想战争很快就能结束了,请安心地等我凯旋吧……你的丈夫马特洛夫。1942年4月5日。”
⑤斯莫科夫把信还给大娘,失望地说:“这不是遗物,全讲些烟叶和裹脚布的琐事,一句报国誓言都没有!”然后就走了。
⑥ “那时,这封信多重要呀!”卡秋莎陷入了回忆……
⑦那是一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这封信从前线寄来时,全村的妇女都羡慕死她了。因为那是一年多来的唯一来信,村里的男人都上前线了,家里的妇女们等信都等疯了,她们白天拼命地干活,就是想借此忘掉一切。可到了晚上有人实在受不了,便跑来找卡秋莎:“你给我念念信吧!”
⑧卡秋莎大声念道:“你好,我亲爱的妻子卡秋莎……”而妇女们听到的仿佛是:“你好,我亲爱的妻子伊万诺娃;我亲爱的妻子维妮耶娜……”她们觉得自己的丈夫还活着,不是在枪林弹雨中穿行,而是抽着烟,闻着家乡泥土的味道……那颗悬着的心便放下了。“姐妹们,我们在家乡的泥垄上也能闻到前线战壕的味道!”卡秋莎鼓励着妇女们。后来,一到晚上,卡秋莎家便聚满了人,听她读那封不知读过多少遍的信,直到战争结束。
⑨一周后,斯莫科夫回来了,因为他在二战纪念馆里查到信息:“在战争中,乌卡拉村牺牲了不少人,其中马特洛夫最为勇敢,歼敌100多人,于1942年10月牺牲……”
⑩孩子们再次敲开卡秋莎大娘家的门,他们是来取那份英雄遗物的,还有大娘在1942年11月收到的烈士勋章。
⑪因为爱,丈夫向卡秋莎隐瞒了战事,而她也向全村妇女隐瞒了丈夫牺牲的消息。
(《读者》2014.7)给文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勋章()过瘾()琐事()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小心翼翼。第段中“喀秋莎大娘”为什么“有些生气”?
第⑥段中说“这封信多重要呀!” 从全文看,这封信到底有多重要?
第⑦段中说“那是一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我们可以用杜甫的两句诗来表达。
第⑪段中,加点的两个“隐瞒”有什么异同?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
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
请结合实际写出你对“父爱”的理解。
①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A)。②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③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B)。④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⑤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⑥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C)。⑦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⑧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⑨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D)。⑩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下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的一句,应填在原文()
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
A.(A)处 B.(B)处 C.(C)处 D.(D)处第③句中“闪光的珠宝”指什么?“甲壳”指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如何理解第⑤句中“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第⑩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上文的有大意。
①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③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④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⑤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⑥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⑦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A(刮、压、罩)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⑧雷声轰响。波浪在B(愤恨、愤怒、快激)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C(争辩、争论、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⑨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斥起波浪的飞沫。
⑩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11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12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横线上。
ABC选文用修辞手法突出海燕的形象。群鸟感到了风暴的先兆,和把恐惧“到大海深处”。而“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在写其他海鸟时,作者抓住了它们的哪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第⑧自然段在写狂风时用了一系列动词,如“抱”“摔”等形象地表现了狂风的什么特点?
请你说说“乌云遮不住太阳”一句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