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
【注】①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②属:同“嘱”,此处引申为“劝酒”。 ③共适:共享。
A.醉翁之意不在酒 |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D.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还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请结合【乙】文第2节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衾。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一节选自《臣轨》
【注释】①盖:伞盖。 ②办:置备。③事:侍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②必以信
③将不言倦
④所恶者,死也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3)根据选文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②【乙】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士尹池 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 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 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经其 ④宫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 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 ⑤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选自《新序》)
【注】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
④鞔(mán):鞋子。⑤折冲:制敌取胜。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司城子罕 而觞之 |
露尻尾(《狼》) |
B. 鞔者也 |
吾从北方闻子 梯(《公输》) |
C.荆适兴 欲攻宋 |
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D.孔子 之曰 |
不求 达于诸侯(《出师表》) |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B.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C.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D.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士尹池根据哪两件事认为子罕"仁"?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 之 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呼尔而 之
②万钟 我何加焉
③是亦不可以 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本段主要采用 、 的句式,使表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荆公旁听文史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①杖屦②,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③,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④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选自《青琐高议》)
【注】①幅巾:头上用一块绢遮裹。②杖屦:穿麻鞋拄杖行走。③下:旁。④唯唯:含糊的答应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词辩纷然
②惭俯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陶后鲜有闻
②濯清涟而不妖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