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那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仍珍藏在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那是在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和七嘴八舌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看看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即明白过来,肯定有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才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预料的那样,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大声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湖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地梳洗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⑥十几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的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使我摆脱了困境,但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
⑧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摇着头说:“我也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暗自庆幸自己当初善意的一个闪念竟如此影响到别人的一生。
⑨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阅读第⑤段文字,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老师形象的?根据这段文字,你认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老师?
第⑤段女教师对售货员说“我是她妈妈”,回家对女孩说:“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妈妈”和“阿姨”这两个称呼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十几年后,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为什么来到老师的家?
当老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说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②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③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④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将本段文字分成两层,用“‖”隔开。
①②③④⑤概括本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句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加点“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一词能否换成“欣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过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速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1)“低碳生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字以内)
(2)我们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举出一、二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蒲公英也很快乐》
在去大后部落之前,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先去考察一下。这可是关系到我一辈子前途的大事。
大后部落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小山村,出了名的贫穷偏僻,而我即将要被分配到那里去做小学教师,呜呼哀哉,想想这个心就凉了半截儿。
去的那天阳光明媚,路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开着黄灿灿的花朵。尽管心情沉重,但路边的风景还是给了我一丝安慰。在进入村子的前20多公里就不通车的,只能步行。随着道路越来越难走,那安慰渐渐变得如同杯水车薪。
总算走到村子了,眼里看到的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鼻子闻到的都是火烧粪便的味道,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算是给这个死寂的世界敲敲门提了个醒儿:我们还活着。
这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让我顿时傻了眼,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哪怕动用所有关系,也要逃离这个苦海。我想到学校去看看,看看自己要工作的环境。
我问了一个小姑娘学校的位置,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放下手里的猪食桶,在裤子上抹了抹手,说她领着我去。
这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吧,扎着两条好看的小辫子,脏兮兮的小脸上缀满了灿烂的微笑,一双大眼睛写满了好奇。
她欢快地走在我的前边,热情地问我为什么来这里。
我嗫嚅着说:“哦,没啥事,就想到处走走看看。”
“哦。”不知道为什么她忽然间显得有些失望。
到学校了。与其说那是学校,不如干脆说就是一间稍微大一点的房子和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可以勉强当操场的院子,一个旗杆和一面有些破旧的红旗证明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教室的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的,座椅也都很整齐地摆放着,窗户也都纤尘不染,但就是没有一个人。
我问她:“怎么没人上课呢?”
“没有老师啊,大概有两个月了,老师们一个个的来了又走了,大人们说,没人愿意来我们这里当老师。”小姑娘说。
“那这里怎么会这么干净呢?”
“我和我那几个好朋友说好了的,每天都要有一个人负责来这里打扫卫生,我们要把这里拾掇得干干净净的,这样老师来了,就不会嫌弃这里脏,就会留下来了。”
孩子的话,好似在我心头猛地扎了一针。
“有好几次,几个淘小子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的,我们和他们吵了好久呢,最后,到底是我们赢了,他们现在也经常来帮我们呢。”她一脸骄傲地说着,“正好今天轮到我了,你先坐着歇会儿,我要开始打扫卫生了。”
我看她拿着一块抹布,开始忙碌起来。那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光芒。我从背包里拿出一瓶冰红茶给她,她有些犹豫地接过来,轻轻呷了一小口。
“真好喝,”她轻声说道,随即又抿了一小口,然后赶紧盖上了盖子递还给我。我说那是给你的。她高兴得忘了说谢谢,只说,“那我要带回家给妈妈和弟弟也尝一尝。”
从学校回来,小姑娘在路边蹲了下去,小心翼翼地折下一朵蒲公英递给我,她说:“吹蒲公英的时候,先许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下去,要把蒲公英吹得一个不剩,愿望就会实现。”我看她自己也折了一朵,然后很虔诚地闭上眼睛,把蒲公英缓缓地送到自己的唇边,然后“呼”地一下吹散。
“你也吹啊,快,赶紧许个愿望。”她催促着我。
我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了很久,然后真的就很认真地一口气吹过去,那蒲公英的种子漫天飞舞,像轻盈的雪花,霎时间丝丝缕缕荡漾开去。小姑娘灿烂地笑着,好像每个人许下的愿望,都可以实现一样。
她问我,“你许下的是什么愿望呢?”
我微笑地反问她:“你呢?”
她说她的愿望是来一位好老师,她想回学校上课。
她不知道我许下的愿望是什么,其实,我许下的愿望和她有关,和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关。
我的愿望就是希望这里的每个孩子都能像她一样快乐。我决定留下来,因为我喜欢这里一大片一大片的蒲公英。它们虽然生在这贫瘠之地,但依然可以很快乐。
“你还没告诉我你的愿望呢?”小姑娘刨根问底儿。
“我的愿望就是……”我故意卖着关子,“你能实现你的愿望。”
小姑娘把我送出很远,一直到我坐上了通往县城的客车。我向她挥手,大声地向她喊道:“明天,学校见,不见不散。”试分析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具体语境,请分析文中加点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光芒。请概据“我”去大后部落考察自己即将就任的小学这一天的心理变化。
请简单说说“我”是怎样一个人。
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字“忽然”表现了什么?
谈谈你对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下课时写的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的理解。
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描写和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
养一畦露水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 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进凉鞋里。 有时不舍得擦: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请简要概括童年时“我”“在露水里泡大”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按要求品味语言。
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根据上下文,补写第⑨段“痴想”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