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身在“辐”中要知“辐”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笼统地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③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比如,让人谈虎色变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
④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⑤非电离辐射看上去很麻烦,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⑥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说,微波炉这个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发射电磁波工作,难免会释放大量的微波辐射。但是,请放心,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当然,凡事无绝对,如果你天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肯定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⑦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放射工作人员穿上专门的防护衣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层层防爆防护罩……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护方式。
⑧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对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
⑨辐射也并不是总干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
⑩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节选自《今日文摘》)
请说说本文标题的特点。
本文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说明,即
和 。
如果把文中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一般”去掉,表达效果有无变化,试分析。
阅读②③④段,指出这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一定实例说说其作用。
请运用本文所学到的知识,劝说晚上休息时经常把手机放在枕头边上的妈妈,正确使用手机。
记叙性文章阅读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拿出一个古匣,取出两本书,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
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的金银相谢。壮士婉拒:我不要钱,只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
壮士得了书后,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时间紧迫,荧荧灯火下,抄书人急速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医家一看,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的离奇,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呢?壮士欲再去借来重抄,孰料富豪家失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曾祖说,正是。
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了。济世教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祖父随手点了甲本。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的期望,像盲人摸象一般地摸索,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但造化弄人,不久,远方发掘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简,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古简完全吻合。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烟消灰灭,毫无价值。
古墓里出土了乙医书的真书吗?我问。
没有。朋友答。
我叹息说,如果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朋友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
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已经足够。
(选自《毕淑敏散文集》)
(1)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认真梳理后将下面空缺的情节用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壮士借书→① →藏书被烧→② →③ →原书出土
(2)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富有深意,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品析。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3)祖父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并归纳。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对“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使中国水稻亩产从1964年的200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1065.3公斤,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新华网评)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材料二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宇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丐尊《怎样阅读》)
材料三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惑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冋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1)以上三则材料主要是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材料二中“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字去掉不改变原句意思。
C.材料三第二段采取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D.这三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一属于论述性文字,材料二、三属于说明性文字。
(3)如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录”与“单元导读”,请你结合材料二、三,谈谈学习本单元为什么“要重视朗读课文”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姥爷①来了
敬一丹
我姥爷来了。那是让我惶惑的1968年秋天。那一年,在几个月之内,妈妈、爸爸、姐姐先后离开家到干校去了。每走一个人,家里就空一块,我一点点失去安全感。家里只剩下我和两个弟弟。我13岁,大弟10岁,小弟7岁。
那日子怎么过呢?这时,姥爷来了。姥爷是个大高个儿,但背有点弯了;浓眉大眼,但眼角垂下来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我和弟弟们写给妈妈爸爸姐姐的信中,总会提到:我们很好,姥爷也很好……
我妈妈的工资一度停发了,家里日子过得紧。姥爷先给我们立了规矩,花钱得报账。
记得那时,姥爷派我和弟弟出去给家里买东西,姥爷估摸着预支些钱,等我们完成任务回来,酱油多少钱,醋多少钱,得说清楚,找回来的零钱,都得交给姥爷。有时,找回一分钱,心想,姥爷不会要了吧?但姥爷还是会问:找的钱呢?姥爷不识字,只认识数字,却会打算盘,记账靠心记、心算,脑子特好使。
两年后,妈妈终于回家了,姥爷把攒下的200元钱,交给妈妈。妈妈很意外,日子这么紧,怎么会攒下钱呢?姥爷说,就是怕你们再停发工资,孩子们得吃饭啊!
姥爷有时晚上喝一点点白酒,但从来没有什么下酒菜。冬天里的一天,我给他买了一点儿粉肠,让他喝酒时切上几片。可那天回家掀开锅盖,闻到一股香气,原来,姥爷把粉肠和白菜炖在一起,都给我们大家吃了。那天,吃得很香,心里却很难受。
有了姥爷,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不论是穷日子,还是愁日子,他都能找出乐儿,他年轻时就是这样,我妈妈曾写道:“小时候,爹赶马车风尘仆仆回家,一进院就喊:‘大丫头,车上草里有花!”原来,他在草甸子割草的时候,遇到野花,就留心割下来,捆在草里带回家,因为,爹有七个孩子,五个是闺女,爹知道,闺女喜欢花。闺女闻声奔来,把草捆打开,野百合!黄花!蓝雀花!闺女一枝枝挑出来,找几个瓶子罐子,装上水,乐乐呵呵把花插起来,贫寒的家里立刻就亮堂起来。爹看着花对女儿说:“好看吧?”女儿看着花想,爹奔波养家那么累那么苦,还有心思给女儿采花!
果然像我妈说的,姥爷把愁日子过得也挺有趣。
“冰棍﹣﹣3分钱一根﹣﹣”
吆喝声刚落,就听小弟在院子里,冲着四楼阳台大喊:“姥爷!姥爷!”
望下去,小弟正伸出三个手指头,充满期待地看着姥爷。姥爷就随手用夹衣服的小竹夹子夹上3分钱,朝小弟扔下去。小弟的目光紧盯着“目标”,飞快捡起,奔向冰棍!
有的时候,姥爷会逗一下小弟。他用竹夹子夹上小煤核儿,扔下去。小弟不知有诈,跑去,捡起,兴奋,失望。楼上楼下逗着,乐着,然后,姥爷再扔下去3分钱,看小弟欢天喜地心满意足地吃冰棍。这成了爷孙俩的游戏,老少都挺乐呵的。
假如没有我姥爷,那些日子会是什么样儿?那一定是愁云笼罩的日子,我和弟弟们的性情可能是忧郁的、胆怯的、缺少安全感的,甚至是扭曲的。幸好有姥爷在,我们度过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选自浙江人民出版社《那年,那信》,有改动)
【注】①姥爷:北方大部分地区对外祖父的称呼。
(1)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闺女闻声奔来,把草捆打开,野百合!黄花!蓝雀花!
②爹看着花对女儿说:“好看吧?”女儿看着花想,爹奔波养家那么累那么苦,还有心思给女儿采花!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姥爷”这一人物形象。
(3)上文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4)“那天,吃得很香,心里却很难受”一句意味深长。请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描摹“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50字)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人类的体温为何是37摄氏度?
①我们已经习惯自己的体温,以至对它视若无睹,除非中暑、发烧、寒冷,才会关注它。如果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体温为何如此,会发现其中暗含着更加久远的故事:恒温动物异军突起,与变温动物争夺天下。这是一场考验能源获取、动员效率、反应速度,甚至需要抵御生化武器的持久战争。最终,恒温动物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壮举,彻底占据了天空和大地。
②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③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 ,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④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⑤这是因为,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⑥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⑦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⑧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⑨其实不止是人类,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的体温也都非常接近这个数值。鸟类的体温更高一点,不过一般也相差不大。
⑩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 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比如蛙壶菌,对几种蛙类来说,感染就意味着死亡。熊蜂微孢子虫,会在熊蜂体内大量繁殖,导致它们肚子太大无法弯腰交配。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也同样显示,真菌能引发的鸟类疾病非常少。这让它们相对于容易感染真菌的动物,具有很大生存优势。
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 摄氏度。
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比如在北美,异温性的蝙蝠在休眠时体温会下降到环境温度,这让它们很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并大批死亡。
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1)根据语境,解释第①自然段中“改朝换代”的意思。
(2)第⑦自然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说说人类的体温为何是37摄氏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不同地位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B.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变温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少,生存能力更强。
C.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之所以很少受到真菌感染,应完全归功于体温。
D.37摄氏度是恒温动物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新闻事件】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一骑(jì)红尘”变成了“一骑(qí)红尘”,“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2019年2月19日,来自微信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篇《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在朋友圈里刷屏,文中列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使得网友纷纷惊呼“上了个假学”。
【记者探访】
四川省视协主持人专委会副主任海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都念错了就把它算做正确读音,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媚俗。它损失的是这个读音的历史渊源。照顾大众的读法会不会让我们的文字含义越来越浅,最终丢掉了文化中丰富的内涵?”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部分内容,即诗词中读音的修改和词(成)语中读音的修改。对于前面一部分,黄安靖说,这种差异实际上是由古音和今音的不同造成的,而所谓古音与今音之差并非只发生在当代。他同时还表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对于部分字的语音变化还是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说服”的“说”,“原先shuì这个读音的含义‘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和shuō这个读音中‘解释,解说’的含义是有联系的,因而这个字统读为shuō,是符合语音发展规律的。”
教育部语用所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汉字与汉语拼音研究室的何副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6年,教育部就《<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修订稿》中很多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时隔三年尚未正式发布。“这个征求意见稿里有些读音还在调整。”
【专家观点】
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他进一步解释,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地做出调整。马庆株也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不能随波逐流,丢失汉字拼音原有的表意语言魅力。
著名文化学者郦波在自己的著作《诗酒趁年华》中,曾专门提到了关于古诗词中“斜”字的读音。他用苏轼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来举例,认为这个字只有在读xiá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到一种春风荡漾、细柳成行的春意和春感。他曾经向语委的朋友建议说,“斜”这个字在古诗词里用得太多了,一定要在统读字音里加上xiá这个音,“当然,如果不压韵脚的话,这个‘斜’字是可以读xié的。”
【教师声音】
语文老师邓京:“汉字的不同读音是有不同含义的,尤其是古诗。很多时候我们推敲琢磨,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情达意。改变多音字的读音,就很难区分其中的含义了。”
语文教师郑朝晖:语音的变化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语言发展自身的原因,一个是社会文化对于语言的外部干预。以这样的视角看语委的征求意见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所作的大多数的改变,恰恰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加以纠正的错误。比如“说服(shuì)”和“劝说(shuō)”。所以,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委提出的改音建议本身是不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的,不能说大家错了,就应该将错就错。
(1)《咬文嚼字》发布2018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第一条是2018年10月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了jiǎo.试联系上面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媒体播报这则新闻时,将“口角”的“角”读为jiǎo的原因。
(2)针对部分字词读音的改变,有赞成,也有反对。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别概括赞成与反对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