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
王进锋
商周时期,在今天的中国境内生活着很多不同族群。人们用华夏族与蛮、夷、戎、狄来区分他们。异族婚姻就是华夏族与蛮、夷、戎、狄之间的通婚。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通过与戎狄的有莘氏通婚,取得了“有莘氏媵臣”伊尹的辅佐,从而实现了灭夏的大业。实际上,早在商族始祖契的时候,就已经与戎狄女子通婚。根据《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末代商纣王屡次与外族女子婚配。商纣曾以“西伯昌、九侯、鄂侯”担任商朝的三个重要官职,九侯就是鬼侯,为蛮狄之人。鬼侯为了讨好商纣,将自已的女儿进献给他,然而这位女士“不喜淫”,纣非常生气,就把她杀害了。汉晋学者皇甫谧在其著作《帝王世纪》中也记载了此事。
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领姬昌遵祖宗之法,各方贤能之士都前往投靠。看到这点,商朝另外一位方国首领崇侯虎甚是紧张,担心周族强大后会危及自己的方国利益,就对商纣说到姬昌将不利于商朝的统治。商纣果然听信谗言,把西伯囚禁了起来,关押在羑里。周族人十分担忧,千方百计营救,大臣闳夭多方搜求美女奇珍,终于得到“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通过商朝宠臣费仲进献给商王。商纣看到后非常高兴,就把西伯释放了。可以想见,周族进献的有莘氏美女,应与商纣结成了婚姻。
商王之子也与异族女子通婚。商王武丁时期有这样一条甲骨卜辞,内容为“己亥卜,王:子白羌毓,不其白”。这条卜辞是占问商王之子宠幸的白皮肤羌族女子将要生育,所生之子的皮肤是否为白色。
在西周君王和他们的祖先中,有多人与夷狄女子结婚。根据《诗经·鲁颂·閟宫》,周族始祖后稷是姜螈所生,而“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所以姜塬是羌族女子。另外,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娶的太姜、太王娶的周姜、周武王娶的邑姜也都是羌族女子。
西周时期的申国,姜姓,在典籍中屡次被称为“申戎”、“姜氏之戎”。西周末年,周幽王新娶了褒姒,甚是宠爱,并生子伯服;幽王立他为太子,还驱逐王后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宜臼逃亡到母亲的娘家申国,周幽王向申国索要,申国联合鄫国、西戎攻打周国,并杀周幽王于戏地。这里周幽王的王后——申后就娶自戎狄的申国。
一些西周诸侯还将女亲属嫁给戎族。公元前 777 年,秦襄公“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这里的丰王为戎族的君王。所以,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戎族的君王。
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华夏族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异族通婚诞生了很多卓越的个体,如契、后稷、晋文公、赵盾、赵襄子等,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同时,为后来历史时期和亲政策的提出和执行提供了切实的历史借鉴。
(选自2014年 10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的商周时期异族婚姻的一项是

A.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采取与戎狄的有莘氏通婚的方式,赢得了“有莘氏媵臣”伊尹的辅佐,从而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B.商王武丁时期有一条甲骨卜辞,占问商王之子宠幸的羌女生的孩子皮肤是否白色,说明商王武丁的儿子与羌族女子缔结了异族婚姻。
C.据史书记载,秦襄公曾“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这里的丰王便是戎族的君王,说明一些西周诸侯还将女亲属嫁给戎族结成异族婚姻。
D.西周末年,周幽王与美女褒姒结为异族婚姻,并把他和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立为太子,还驱逐了王后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今天的中国境内,早在商周时期,华夏族就已经与蛮、夷、戎、狄等很多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并且华夏族与这些异族之间还有婚姻相通。
B.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娶的是太姜,其后的太王娶的是周姜,姬昌遵祖宗之法娶的也是羌族女子。
C.作为蛮狄之人的鬼侯,曾经担任商纣王时商朝的三个重要官职之一,他曾将自己的女儿进献给商纣王,想通过缔结婚姻来讨好商纣王。
D.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加强了华夏族与蛮、夷、戎、狄这些异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华夏族的内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可见作为有娀氏之女,商族始祖殷契的母亲简狄和帝喾之间缔结了异族婚姻,简狄还被帝喾封为了次妃。
B.商纣时,方国首领崇侯虎担心以姬昌为首领的周族强大起来,危及自己方国的利益,就向纣王进谗言,导致姬昌被囚禁在羑里。
C.周幽王宠爱褒姒,并立其子伯服为太子,直接导致王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出逃申国,后联合鄫国、西戎,在戏地把周幽王杀死。
D.契、后稷、晋文公、赵盾、赵襄子等,这些都是异族通婚诞生出的卓越的人物,他们在推动历史前进方面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对于1983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而言,有一个话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怎样去应对和评价“现代派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标准,并以此来区分“先进文学”和“落后文学”,甚至是“文学”与“非文学”。在小说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与文学评论界在1985年左右倡导的“主体论”和“向内转”遥相呼应,似乎在一夜之间,“现代派文学”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路遥相当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文学形势此时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的新思潮席卷了全国……文学评论界几乎一窝蜂地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从而弥漫了整个文学界。”他丝毫没有掩饰对此的失望情绪,甚至用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这种现象:“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然感到失望。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一个风潮到来,一大群批评家都拥挤着争先恐后顺风而跑,听不到抗争和辩论的声音,看不见反叛者……这种可悲现象引导和诱惑了创作的朝秦暮楚。”路遥的这些判断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焦躁的“加速度”运行之中,不仅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作家的代际更替也非常迅速。
如果把路遥的这些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他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即,路遥是在刻意反抗“现代派文学”的前提下进行其创作实践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路遥对“现代派文学”当然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和承认,但也没有对之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这从他的一些言论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上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文艺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进而走向极端,开始贬低甚至排斥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节选自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下列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坛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尺度。
B.“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的成功以及与文学评论界的遥相呼应使得“现代派文学”很快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
C.在路遥看来,中国当时出现的“现代派”作品不仅是在质量上不够理想,而且在数量上也不多。
D.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现代派文学”风潮的出现是正常的。

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都显得过于浮躁。
B.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感到有些失望。
C.路遥认为当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来临的时候,应该听到批评家们抗争和辩论的声音。
D.路遥认为文学创作上的“朝秦暮楚”是由新的文学风潮导致的。

关于路遥观点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现代派文学”的复杂态度反映出路遥和当时新潮文学界不太一样的文学观念。
B.路遥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进行简单的对立统一式的叙述。
C.路遥认为文学评论界“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是指文学批评带上了盲目性。
D.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没有“顺风而跑”地认同,主要是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的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C.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没有味道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比心如槁木好,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丝毫没有想要归隐的意思。

E.本文写到虫声引起秋士伤怀,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落叶引起秋士伤怀,两篇文章的用意都在强调秋士特别容易伤感。
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秋虫的叫声的?
没有秋虫的地方与秋虫集居之处的环境各有什么特点?(各不超过14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众所周知,人类的知识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石之上:数学和语义学。在数字计算方面,计算机已经远远超越了人类,而提高计算机理解语言逻辑的能力,已经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1998年,“万维网之父"英国科学家伯纳斯•李进一步提出了“语义网’’的理念,目的就是使其作为一种智能网络技术能最终理解人类的语言。
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或Web)是互联网最重要和最广泛的应用方式,利用万维网,用户可以浏览互联网上所有的信息资源。但是,万维网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计算机不能理解网页内容的语义,例如,对于网上一组字符“09.05A”,计算机分不清它代表的是上午时间“九点零五分”,还是澳大利亚货币“九点零五元”,因此无法处理。网上有用信息难找,即使借助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查准率也比较低,它在帮助网民得到成批相关网页的同时,也夹杂了许多用户不需要的信息垃圾。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万维网现在采用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简称HTML),网页上的内容设计成专供人类浏览,而非供计算机理解和处理,因此无法为网民提供自动处理网上数据的功能。此外,万维网是按“网页的地址”,而非“内容的语义”来定位信息资源的,网上所有信息都是由不同的网站发布的,相同主题的信息分散在全球众多不同的服务器上,又缺少有效工具能将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综合起来,因此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通俗地说,“语义网”是按照能表达网页内容的“词语”链接起来的全球信息网;换言之,是用机器很容易理解和处理的方式链接起来的全球数据库。
语义网是现有的万维网的变革和延伸,它将使“理解网上信息的含义”不再是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事情,计算机在一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可以做到,从而有助于信息与智能的共享,并使网络有能力提供动态与主动的服务,从而更利于人机之间的对话和协同工作。例如,人们看到网页上的天气预报,自然就会知道其中的含义,但计算机并不知道在那么多的数字中,哪一个数字代表温度,哪一个数字代表湿度。而语义网的意义就要在隐藏的编码中,指明哪个数字代表温度,哪个数字代表湿度,并且说明“温度”和“湿度”的含义。
此外,由于大部分科技创新和突破,都是对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更新,因此语义网也为新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开发语义网的两个重要技术已经就绪,但要真正实现实用的语义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下列对于“语义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义网”是英国科学家伯纳斯•李继创立万维网之后提出的一种理念。
B.“语义网”是按照能表达网页内容的“词语”链接起来的全球信息网。
C.“语义网”是将网页用人脑很容易理解和处理的方式链接起来的全球数据库。
D.“语义网”是一种旨在使计算机最终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技术。

关于“万维网”和“语义网”的区别,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维网采用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而语义网采用的是文本标记语言。
B.万维网按网页的地址定位信息资源,而语义网按内容的语义定位信息资源。
C.万维网所有信息都由不同的网站发布,而语义网所有信息都是由同一个网站发布。
D.万维网上信息的含义只有人类才能理解,而语义网上信息的含义计算机同样也能理解。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一旦语义网开发成功,许多用户不需要的信息垃圾将从互联网上彻底消失。
B.如果电脑能辨别字符的准确含义,网络就有能力提供动态与主动的服务。
C.语义网能有效地将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综合起来,所以将有利于科技创新。
D.虽然万维网的不足显而易见,然而把语义网从理念变为现实依然困难重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救火”一词说古道今
刑福义
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但现代人只说“救火”,没听到过有说“救水”的。查现当代作品,看不到“救水”;查明清时代的作品,也看不到“救水”。《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这是为什么?想来应跟“人力可控”的语义特征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燃烧起来的火是人力可控的,因此可以说“灭火”,也可以说“救火”,而就生活中通常情况来说,突然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很难管控,因此,既不能说“灭水”,也不能说“救水”。
然而,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不能下绝对化的结论。查古代典籍,也可以看到“救水”说法,尽管很少。情况有二:其一,反映一种迷信的习俗。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既收了“救火”的词条,也收了“救水”的词条。对于“救水”,该词典解释道:古代迷信,遇水灾时,必击鼓祈祷,激发阳气以救治,称“救水”。《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眾。”范宁注:“救水以鼓眾者,皆所以发阳也。”明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鼓以充阳也。水之灾,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第五卷452-45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其二,跟“救火”用法基本相同,即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这一点,《汉语大词典》没有提及。例如:“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韩非子》)其他书中,比如《战国策》、《淮南子》和《资治通鉴》,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都出现了“救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说,对于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难控,这是就生活中突发的一般情况来说的,而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中“水之灾,人力可救也”,却是就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群体性救灾活动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韩非子》等书中的“救水”,可以看作反映群体救治水患的特定用法。在今天,假设在一栋大楼里,某个房间忽然水管破裂,造成水淹事故,是否可能有人会扒在窗口“救水啊救水啊”地大声呼叫呢?既然古代曾经有过这种说法,现在由于情急而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尽管通常大家都不这么说,但作为偶发性的说法,似应用特殊眼光看待,思考其偶发的原因,不必简单化地认定为“病句”。
(选自2007年2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有关“救火”和“救水”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现代人只有说“救火”的,没有说“救水”的。
B.现当代作品,乃至明清时代的作品也之说“救火”,不说“救水”。
C.现今的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
D.在古代的典籍中既可以看到“救火”的说法,也可以看到“救水”的说法。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救火”而不说“救水”,是因为火是人力可控的,水是人力难控的。
B.《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救水”一词,其意义只是和迷信的习俗有关。
C.古代典籍里说到的“救水”,往往既指一种迷信的习俗,又指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之义。
D.《战国策》《淮南子》《资治通鉴》中提到的“救水”,是就生活中突出的一般情况来说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说“救火”的语境,也可以说“灭火”。
B.如果发生的水灾是人力可控的,就可以使用“救水”一词。
C.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出现有人“救水!救水!”的呼喊声。
D.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救水”一词应该会有它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健忘——记忆随时光流失而忘却——也有其正面的效果。想不起事情会令人沮丧,但忘掉一些不再需要的信息记忆,比如旧的电话号码或昨天我们将车停在哪儿了之类,通常对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和伊丽莎白·比约克所指出的,不重要的或不再需要的事情,可能会不被想起或不被复述,因此它们就失去了对事后回忆的强化性影响,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将之慢慢忘掉了。
约翰·安德逊和他的同伴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他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而忘记一些事情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安德逊实验了各种情况,包括回忆往事以及怎样利用过去的一些特殊印象来预测它现在的作用。他观察到与人类健忘情形相似的规律性,即一条使用过的独特信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例如,安德逊的研究小组注意到,在图书管理中,近来或过去经常被整理的图书,要比那些最近较少整理的或过去不经常整理的图书,更容易催还。安德逊和他的同伴们检查了《纽约时报》1986至1987年这两年730天的大字标题,他们记录下一个特殊的词语在每一份报纸出现的次数,于是,他们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即一个特殊的词语在上一份报纸上出现过之后,它在下一份报纸上出现的机率就会降低。安德逊的研究小组在别的情况下也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包括与孩子谈话时使用的词语,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之后再次收到电子邮件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因为信息在大脑中闲置的时间越长,那么将来使用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总的看来,记忆系统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安德逊说遗忘的一般形式已经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遗忘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会减慢——这反映了人们叙述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的相似性。依安德逊所言,我们记忆中的东西按照这种规律被选择,并在实质上下了一个赌注,即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但是,我们对损失——遗忘所造成的挫折比较敏感,因此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我们赢得了什么。
这种基本观点与那些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所说的“平衡”相类似。例如,在一群野餐者附近,一只松鼠勇敢地抓起一点面包碎片,然后跑到附近的树下吃它。这样反复几次,每一次只抓起一点碎面包,把它带到树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尽管这不是吃饱肚子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这确保了松鼠较少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松鼠在拿碎面包片时——更可能拿的不是大片的而是小片的面包——吃大片面包片的时间比吃小片面包片的时间长,因此会使松鼠面临更多的危险。在吃到更多食物和减少遇到敌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松鼠的行为表明它在平衡二者的关系。同样,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
对第三段划线句“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系统放弃的信息未必是将来不需要的,这种记忆的选择就像下赌注。
B.“赢多”意味着记忆系统放弃了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就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C.肯定赢多输少的结果表明,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D.记忆选择的结果告诉我们,记忆系统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

文章最后说:“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这种“平衡”是( )

A.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B.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记住更多的信息之间的平衡。
C.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D.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之间的平衡。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整理图书有助于及时催还图书,这告诉我们,对那些有用的信息,要经常复习,强化记忆。
B.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终将被遗忘,并且,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
C.不要为想不起一些事情而沮丧万分,事实上,遗忘使我们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D.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人类与别的动物都在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达到平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