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指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苛政轻的地方易爆发革命 | B.改革一开始就导致革命发生 |
C.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 | D.法律制度的改变导致革命 |
中国社科院张海鹏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这里所指的过渡期是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B.19世纪八、九十年代 |
C.20世纪初的20年代 | D.抗日战争时期 |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名列前茅,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②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观察下图,其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经历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①处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
B.在②处召开中共七大 |
C.在③处召开遵义会议 |
D.在④处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
著名历史学家刘宗绪曾指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
B.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
C.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 |
D.认为“压迫、剥削、侵略”是应该完全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