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某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假设在加热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变,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的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第2min末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________,温度 ;
(4)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_______ CD段的比热容.(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淡水.则: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量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
(4)右图是一种可粗略测量气温的装置,我们可以根据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变化来测量空气温度,当气温上升时,玻璃管中的液面会 (上升、下降、不变).它是利用 (选填“气体”或“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E甲、乙中,图_______所示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可以看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另一幅图则是沸腾时的图像,由此可知沸腾现象是在液体____ ___同时发生.如图F,是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像,图像中BC段表示的沸腾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
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
④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8分)小明为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设计子如下的实验方案:将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装入烧杯中,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水和煤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毎隔一段时间同时测量水和煤油的温度。
(1)要完成该探宄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实验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让液体 。
(3)下表是小明记录的数据,由表格可知,小明是通过观察比较 的多少,来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
物质 |
次数 |
质量m/kg |
升高的温度△t/℃ |
加热的时间t/min |
水 |
1 |
0.1 |
10 |
2 |
2 |
0.2 |
10 |
4 |
|
煤油 |
3 |
0.1 |
10 |
1 |
4 |
0.2 |
10 |
2 |
(4)物理学中用比热容来表示物质的吸热能力,下列现象可用比热容知识来解释的是 。
A.夏天在教室洒水,感到凉爽
B.金属勺装有塑料手柄
C.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
(7分)同学们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200g冰加热,毎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图丙是两个小组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乙、丙两图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中 图是正确的。
(2)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时冰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所以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水的内能 冰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冰的熔化过程用了 分钟,在BC阶段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
(4)由相关信息可知,BC阶段物质共吸收了 J的热量(c水=4.2×103J/ (kg.℃) c冰=2.1×103J/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