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
A.减轻地方财政开支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与该思想最为相近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C.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
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 | B.道家学派 |
C.法家学派 | D.墨家学派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 |
B.“海上霸王”,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
C.“千峰翠色”,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 |
D.“灯火不绝”,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