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用质量不同的A.B两个小球(mA>mB)碰撞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纸盒.实验中控制小球的高度相同,是为了控制两球到达底端时__________相同;实验中通过观察纸盒被推动的距离的大小,可以比较A.B两个小球的________ 的大小。
(2)将(甲)与(乙)两实验比较可得出结论是:______ _.
将(甲)与(丙)两实验比较可得出结论是:____ _.
(3)本次实验采用物理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
某小组研究小灯泡电功率,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源电压恒定不变,有规格为“10Ω 2A”和“20Ω2A”的滑动变阻器各一个。
次数 |
电压表示数/V |
电流表示数/A |
电功率/W |
灯泡亮度 |
1 |
2.5 |
0.30 |
较亮 |
|
2 |
3 |
0.32 |
0.96 |
很亮 |
3 |
2 |
0.26 |
0.52 |
稍亮 |
(1)如图甲所示,选用“10Ω2A”规格的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连接电路时,需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 (填“A或“B)端,其目的是 。
(2)接着用开关迅速试触,灯泡发光,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此时灯泡两端电压为 V.为了使灯
泡正常发光,接下来的操作是: 。
(3)实验中收集信息如上表。分析表格中信息可得,
①小灯泡额定功率为 W;
②在电路安全范围内,小灯泡两端实际电压越大,消耗的电功率 ,灯泡越亮。
实验小组要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中每个钩码重力相同,摩擦力忽略不计。
(1)如图甲装置,当左右两端同时各挂两个钩码时,小车静止,此时F1、F2的方向 ,大小 ;当左右两端同时取下一个钩码时,如图乙,小车仍静止,此时F3 F4;当右端再挂上一个钩码时,如图丙,小车将做变速运动,此时F5 F6。
(2)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观察小车的情况,这样做可以探究什么问题?
(3)对比甲、乙、丙三次实验,当小车静止时,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还能看出小车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怎样?
小明和小聪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FON是 角(选填“入射”或“反射”)。
(2)一束光沿EO射到镜面,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若沿着FO的方向再入射一束光,它的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 。
(3)在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收集数据如下表:
入射角 |
反射角 |
30° |
30° |
小明分析表中数据,得出 的结论。
小聪说,此结论不具有普遍性。请指出实验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
图甲是小刚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所连接的实物图。
(1)①将甲图中的滑动变阻器(0﹣20Ω)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时,会看到下列哪种现象 。
A.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偏转,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偏转
B.电压表指针偏转较大,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偏转
C.电压表指针偏转较大,电流表指针也偏转较大
②图甲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在错误处画“×”,并在图上改正。
(2)用改正后的电路测小灯泡的电阻,将定值电阻换成一只标有“2.5V”的小灯泡,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某时刻电流如图乙所示,由图可得小灯泡的电流为 A,从丙图中小灯泡的U﹣I图象可知,小灯泡的电阻随电压增大而 。
(3)小刚同学还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电路,其中电源电压恒为1.5V,将M,N用导线连接,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指针指在0.6A处,则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是 Ω.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不变,若在M、N之间加入电阻Rx,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阻Rx阻值是 。
在学完弹力后,同学们在“制作弹簧测力计”的活动课中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会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究竟谁的正确呢?它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小明和小丽利用一根弹簧、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刻度尺等器材设计实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1 |
拉力(钩码总重)F/N |
0 |
0.5 |
1.0 |
1.5 |
2.0 |
2.5 |
2 |
橡皮筋的总长度l/cm |
4.50 |
5.10 |
5.70 |
6.31 |
A |
7.50 |
3 |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l/cm |
0 |
0.60 |
1.20 |
1.81 |
B |
3.00 |
表中有一组数据没有记录,请根据如图补充A处数据为 cm,B处数据为 cm。
根据表中数据,两个同学中 猜想是正确的。
(2)在学完摩擦力之后,小丽同学又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进行了甲、乙、丙三次实验,如图所示。
由 两个实验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由图甲和图丙两个实验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有关。
(3)在研究滑动摩擦力实验中,小丽同学主要应用下列哪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
A.类比法 B.控制变量法 C.推理法 D.等效替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