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
(1)闭合开关,观察到灯泡L1和L2的发光情况是:_____________;
(2)针对上述现象,该电路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原图上只改动一根导线,使两只电流表分别测干路和支路的电流.(要求:在需改动的导线上画“×”,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许交叉)
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①该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_________的关系。
②该实验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____(选填“A”或“B”)。
③该实验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④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A从斜面上静止滚下与物体B碰撞时___________(选填“碰前A”、“碰后A”、“碰前B”或“碰后B”)的速度,它是通过_______(选填“高度”或“质量”)来改变的。
⑤实验中多次让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上静止滚下时,应改变________(选填“物体A”或“物体B”)的质量,这是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在杠杆左边A处挂四个相同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边B处挂同样钩码____________个。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芳她们小组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玻璃能更好透光,
⑵实验中她发现当沿桌面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时,始终不能使蜡烛B与已点燃的蜡烛A的像重合,他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_ __。
⑶实验中,仔细观察像的位置,会看到平面镜中有两个像,请分析产生两个像的原因.。
在学习“透镜”的过程中,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小明将点燃的蜡烛依次置于图中的a、b、c、d、e五点进行探究.当蜡烛置于______点时,在光屏上能得到它清晰放大的像,利用凸透镜这个成像特点,可以制成__________;当蜡烛置于______点时,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与它等大的像,利用凸透镜这个成像特点,可以测量凸透镜的__________.
(2)若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烛焰所成的像偏下,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应该向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蜡烛的位置.
(3)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实验时,小红在实验室用同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分别经过材料、直径都相同的凸透镜A、B、C,并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路图.根据此实验现象,对光线会聚能力最强的是透镜__________(选填A、B或C),进一步分析可知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凸透镜的______.
下表是小明“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特点”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
时间/min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5.5 |
6 |
… |
20 |
20.5 |
21 |
|
温度/℃ |
70 |
64 |
59 |
48 |
52 |
49 |
48 |
48 |
48 |
48 |
47 |
45 |
43 |
… |
21 |
21 |
21 |
|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________min时的数据有明显错误.实验时的室温是____℃.该物质在第4min时的状态是________态,它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______热量,温度______.
(2)课后小明又进行了以下探究:如图所示,在容器A内装水,在容器B内装盐水,一段时间后发现容器A内有冰出现,由此可以判断原来容器B内盐水的温度________0℃(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