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
B.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 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 : 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 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 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 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 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 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 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 :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 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 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 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艳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秉烛里谈》
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时期“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
——《新编中国通史·晚清社会风貌》
材料三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动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必修Ⅱ):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2)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及“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己自主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怎样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令》,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后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贤人的治国思想。
(2)依据材料二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有何作用?(3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