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它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等。
材料二:
(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用史实简要说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3)请依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
中美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美两目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新闻链接:
请回答:
(1)材料一图1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结果如何?图1和图2说明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有何重大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国家调整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材料二 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材料三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国《时代周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第一个历史任务探索出了哪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哪一事件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现?(2分)
(2)哪一历史事件“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材料二中中国“走向民富国强道路”的指导思想又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模式”从经济体制方面看指什么?进入21世纪,中国更主动和积极融入世界,请举例说明。
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请读取以下一些图表数据,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后某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电力、钢材制成品、钢、生铁)图
材料二 1958年~196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3)分析材料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经济方面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选举志》
材料二: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弊端。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材料一、二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意图?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选择了陆地”?这些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
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还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隆重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结合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写出此图作者是谁?(1分)图中端坐中央的是何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藏在哪个朝代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辖?设什么机构管辖?
(3)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官职?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