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起于哥白尼、迄于牛顿的革命,或许对思想界影响最深。据称,这是人类迄今作出的最伟大的精神调整。”下列不属于这一“精神调整”的是( )
A.旧的天堂被打破了 |
B.人不再是造物主造物的中心 |
C.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哲学的影响力增强 |
D.大自然不再是平和协调的了 |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处于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西方国家帮助制定。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美国已放弃遏制苏联的政策 | B.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
C.苏共已放弃社会主义的道路 | D.苏联实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 |
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
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
如图,据表和图,导致下表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产量提高和下图中苏1980年以后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政策因素分别是
![]()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22.13 |
34.55 |
44.24 |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
B.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C.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 |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
在所有制问题上,列宁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
(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
(3)私人资本主义
(4)国家资本主义
(5)社会主义。
这种经济思想表明
A.俄共(布)认为无需过渡即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B.当时俄国大资本主义关系占据绝对优势 |
C.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
D.俄国国民经济恢复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