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在纪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90周年的历史学术年会上,历史学家较为一致地认为: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 | B.资产阶级积极领导革命 |
| C.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 D.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 A.中共十三大 | B.中共十四大 |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六大 |
从1953年开始,我国以156项重点建项目为骨干,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建设,这156个重点项目中能源是建设的第一重点(占33.3%),其次是国防工业(占28.2%)。机器制造业居第三位(占15.4%)冶金工业局第四位(占12.8%),这四大工业合计占90%。这一时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布反映了“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 )
| A.集中力量以优先发展重工业 | B.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 |
| C.加强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生产 | D.发展生产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中国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 A.社会主义商品体系的建立 |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
|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
|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
|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
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 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
| 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
|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