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和氯化钠。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
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A(g)2B(g)+C(g),若反应物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那么由0.06 mol·L-1降到0.02mol·L-1,需要反应的时间是
A.等于20s | B.等于12s | C.大于20s | D.小于12s |
在N2+3H22NH3反应中,自反应开始至2s末,氨的浓度由0变为0.4 mol·L-1,则以氢气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在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0.3 mol·L-1·s-1 | B.0.4 mol·L-1·s-1 |
C.0.6 mol·L-1·s-1 | D.0.8 mol·L-1·s-1 |
第29届奥运会期间,作为马拉松领跑车和电视拍摄车的汽车,装着“绿色心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通入空气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
B.通入氢气的电极为正极 |
C.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
D.总反应式为:O2+2H2==2H2O |
100ml2mol/L的稀硫酸与过量的锌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A.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 B.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
C.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 D.加入更多锌片 |
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A极为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流由D→导线→C;
③B、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D极产生大量气泡。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A>B>C>D B.A>C>D>B
C.C>A>B>D D.B>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