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 |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
在中国古代,有助于缓解社会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不公平现象的制度是
A.均田制 | B.井田制 | C.一条鞭法 | D.农田水利法 |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 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在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芍陂 |
下列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 B.生产和资本出现集![]() |
C.政府对工业企业采取不干涉的态度 | D.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 |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着了迷。”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工业革命的需求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