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朱元璋)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成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
——《明史·外国志(吉里)》
“其王知我中国宝船到彼,遣部领赍衣服等物人马千数迎接……,又差人赍礼象马迎接……金拄杖二人,接引如前礼。其王恭礼拜迎诏敕,叩谢加额,开读赏赐。”
——费信:《星槎胜览》
材料二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大事件、条约的影响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阶段 |
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
1949——60年代末 |
1955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花月组织活动。1956年,中国、波兰、苏联等国组织了铁路合作组织。中国还参加了世界民主联盟(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等活动。 |
20世纪70、80年代 |
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美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80年代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痛年发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截止2009年,中国已累计有1.4万多人次参与联合国多个维和活动。 |
——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明初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
(3)概括从1949年到60年代末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推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分)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一 图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
(1)据图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趋势。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在1787年宪法中,联邦政府是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四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为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旧势力再煽动民族情绪,挑起对外战争,结果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870 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 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5)到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这一制度的一般模式是什么?其确立,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世界市场于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并形成了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材料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这些托拉斯垄断了国内市场,而英国就不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因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外国产品的竞争威胁始终存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英国是如何用武力强迫中国减免关税开放市场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德两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原因。这种政策给两国经济发展带了
什么影响?
(3)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据此你对世界市场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从1640年到1840年的200年间,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
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
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
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
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在评价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的问题上,有的观点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2)概述材料二文中所说的“沉沦”的含义。
(3)针对材料三所述,结合所学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卷八
材料二: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3)依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