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地区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所以该地区桦尺蠖未进化 |
B.S基因频率的增加是由于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
C.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
D.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
科学家通过对大鼠脑神经细胞进行的实验发现,细胞内的一种名为“Rab33a”的蛋白质会将合成细胞膜的成分运到轴突前端,从而使轴突向前生长.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ab33a”是一种分泌蛋白 |
B.“Rab33a”是一种神经递质 |
C.“Rab33a”蛋白质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 |
D.“Rab33a”蛋白质有助于神经纤维修复 |
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 |
B.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微生物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
C.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他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 |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
B.与淋巴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髙 |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在内环境中被分解 |
D.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
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病毒性肠胃炎多由“诺如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发热等。该病毒变异性强,极易造成反复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诺如病毒的变异来源最可能是基因突变 |
B.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内环境稳态破坏 |
C.反复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被损 |
D.机体发热可能是产热过多或散热不畅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