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质剖面图
材料二 影响鱼类洄游的因子有水流、温度、盐度、水质、光线等,其中水流是对洄游的定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在具有一定流速的条件下,鱼类通常都逆流洄游。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图中甲聚落相对于乙、丙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3)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甲聚落日益增加的用水不足的问题,当地拟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库,坝顶海拔均为500米。你认为选建在何处更为合理?并阐明理由。
(4)图示C至D河段是某些鱼类洄游的必经之地。假设在B处建一低坝,简析鱼类洄游在该河段可能面临的问题。
(25分)阅读有关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圈(左图)昆明准静止锋位置圈(右图)
材料二西南部分地区等高线图及成都、重庆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目前我国石漠化正在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其治理难度甚至超过沙漠化,并口日益成为制约西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顽疾。下图是西南某区域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人口环境容量统计圈。
(1)昆明和贵阳的气候分别具有"四季如春"和"冬无三日晴"的特点。据材料一分析上述气候特点的成因。(10分)
(2)成都、重庆的城市地域形态差异显著,成都是集中式,重庆是组团式。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其差异的原因。(6分)
(3)在材料二等高线图中用粗线条绘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并注明名称。(3分)
(4)据材料三,分析曲线②变化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6分)
(28分)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论上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 ,其中 Q:太阳辐射收入[105焦耳/(厘米2·年),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S:土壤有效系数。
材料二 :“中国沿海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图a)、
“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图b)。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读材料一可知:理论上每公顷粮食年产量最高的地区是____________;最低的地区是____________,该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在青藏地区发展粮食生产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____ 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材料二图a的分析,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_________ ___。(6分)
(3)材料二图b中,东部沿海省市区中,上海市以南地区水土协调度较(高、低),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4)面对国际粮价不断上涨,请对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28分)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12月,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至此,“金砖四国-BRIC”变为 “金砖国家-BRICS”。2011年4月14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金砖五国”领导人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会晤,会晤的议题涉及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问题、金砖国家合作等内容。
材料二:南非示意图
材料三: 海南岛相关信息图
材料四:印度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图。
(1)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时,当地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此时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特点是_________,南非最主要自然景观是_______。
(2)好望角附近是世界重要航线经过的海域,但冬季和夏季从大西洋绕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船舶航速往往有较大差异,冬季航速比夏季航速_______(快、慢),试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三:海南岛的地势特点是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 ___。
(4)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说明该岛东、西两侧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原因。
西侧:差异______原因______
东侧:差异______原因______。
(5)根据材料四,比较两个区域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时期杭州国内游客统计
材料二 杭州西湖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千米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图是“以杭州为中心300千米范围示意图”。分析资料可知,杭州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地是 等省份。
西湖是杭州最为著名的旅游区(景点),该景区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其主要原因是
列举出两个分布在以杭州为中心300千米范围内的著名景点。
上海将建迪斯尼乐园,请分析迪斯尼选址上海的主要原因
图1为世界某地区七月份等温线图(单位:℃),图2为某自然带形成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图1中A处闭合等温线内的气温应介于℃~℃之间。
图1中B、C、D三处位于同一纬度地带,比较B、C、D三地气温的大小:>>;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图1中F地的自然带为,图2为该自然带的形成示意图,请简述该自然带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