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 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B—海陆间循环 ②B—陆地内循环 ③C—海陆间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下图中a图阴影部分为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甘肃‘新疆主产区,b图为该主产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农业主产区呈条带状分布,因为 ( )
A.地处山前平原,黑土肥沃 |
B.地处暖温带,光热资源充足 |
C.沿铁路线分布,交通便捷 |
D.沿山麓地带,灌溉水源丰富 |
b图中各区域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组合正确的是 ( )
A.荒漠繁育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减少 |
B.山区修建梯田——水土流失 |
C.绿洲种小麦、棉花——土壤次生盐渍化 |
D.过渡带植树种草——土地荒漠化 |
图I为河水中颗粒物质所受外力作用类型与河流流速、颗粒物直径之间的关系图,图Ⅱ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欲使直径为0.1mm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 ( )
A.0.1 cm/s | B.0.5cm/s |
C.0.7cm/s | D.30cm/s |
下表中P、Q两颗粒物所受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搬运、侵蚀 | B.侵蚀、搬运 |
C.搬运、堆积 | D.侵蚀、堆积 |
流域内各点的雨量汇流速度有快有慢,汇流时间也有长有短。等流时线是流域内汇流到出口断面时间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流域内河流流向为 ( )
A.东南→西北 | B.西南→东北 |
C.西北→东南 | D.东北→西南 |
图示地区地形最为平坦地段为 ( )
A.S1 | B.S2 | C.S3 | D.S4 |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其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其产业链的产品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读图完成以下问题。下列关于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增长迅速是因为太阳能发电成本较矿物能低 |
B.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有效减轻碳排放的减排压力 |
C.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 |
D.发达国家发电量远超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区域内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 |
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特点,目前,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布局太阳能光伏设备产业基地的是( )
A.江苏 | B.新疆 | C.贵州 | D.青海 |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缺点之一是受季节变化的限制,下面四幅是某校(约30°N)学生在不同季节升旗仪式时(北京时间7:30)观测到的太阳方位示意图,图示所代表的季节最有利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是 ( )
湖泊换水周期的长短可以用公式:T=W/(Q×86400)计算。T为换水周期,以天计;W为湖泊贮水量,以立方米计;Q为年平均入湖流量,以立方米/秒计。平均深度=贮水量/面积。下表所列我国部分湖泊的有关数据,据此完成各题。
湖名 |
面积 (平方千米) |
贮水量W (亿立方米) |
入湖流量Q (立方米/秒) |
洞庭湖 |
2820 |
173 |
10353 |
太湖 |
2420 |
44 |
195 |
滇池(昆明) |
297 |
12 |
29 |
青海湖 |
4853 |
742 |
39 |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
A.洞庭湖水体更新最快 | B.贮水量越小,换水周期越短 |
C.太湖水循环最活跃 | D.湖泊面积越大,换水周期越长 |
对青海湖和洞庭湖的数据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A.青海湖面积大的主要原因是该湖平均深度小 |
B.青海湖换水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该湖入湖水量小 |
C.洞庭湖平均深度小的主要原因是该湖泥沙淤积严重 |
D.洞庭湖入湖水量大的主要原因是该湖流域降水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