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工,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疏通江南运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促进了当时经贸的发展,瓷器、茶叶通过它转运到外贸港口,江南的丝织品通过它转运至西北丝绸之路,从海外进口的珠宝、香料和棉毛制品等也通过大运河辗转运往全国各地。大运河不仅促进了两岸几十座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还培育了市民社会,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价值。
(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一五”时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民族地区GDP、财政收入增速每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公路、水路建设投入是“十五”时期的2.2倍,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两基”人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覆盖率达到98.5%,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材料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绚丽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这些具有原生性、唯一性、神秘性、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和群众参与性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成为大型的生态博物馆,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影响,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探寻“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就拯救并实现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再生提出可行性建议。(6分)
(35分) 目前,高中生或多或少有些零花钱,将来走上社会也必然要与钱打交道。同样是高中学生,由于消费观不同,对待金钱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某班举行了一次有关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小组收集到以下材料:金钱能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金钱能买到补药,却买不到健康;金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胃口;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金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在人类社会中,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如高尚的人格、真诚的友谊、亲情等,都是金钱买不来的。
(1)如果就上述材料请你参加讨论,结合经济生活中相关货币理论知识,谈谈你对金钱的认识。(14分)
第二小组收集到本班王同学以下有关材料:
(2)根据材料,王同学可能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试简要分析(9分)
(3)如果就王同学的消费让你与他进行一次谈话,请写出你的谈话要点。(12分)
材料一:2009年笔记本电脑市场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已进入低价时代,对于笔记本电脑,许多人过去“只在梦中想”,而今可以“信手抱回家”。与此同时,笔记本电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继联想接连推出三款低价超值笔记本电脑后,神州、海尔、戴尔、惠普等也在市场上打出了低价。
材料二:几家欢喜几家愁,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一方面是笔记本的配套产品,如打印机、U盘等市场非常炽热,另一方面,传统的台式电脑却一片萧条,很多台式电脑商纷纷改卖笔记本电脑。
(1)笔记本电脑价格进入低价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笔记本电脑的普及让打印机畅销,却让台式电脑陷入危机?
材料一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在世界经济局势复杂、国内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份国民经济数据为我们观察中国目前是否出现高通胀提供了依据。
材料二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的相关数据。(见下表)
注:2010年全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物价增幅控制在3%左右。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目前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并说明判断依据。
(2)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分析国家如何才能降低恩格尔系数,扩大内需?
某乡农民拉了一车西瓜准备去县城卖,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拦路抢劫,一车西瓜被劫走了。无奈中,刘某和他的儿子跑到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值班民警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再说,一车西瓜也不值多少钱,这事我们管不了。”然后扬长而去。
(1)面对派出所值班民警的行为,刘某应该怎么办?请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进行分析。
(2)如果刘某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而四处张贴派出所的大字报,这种方式对吗?公民应如何行使手中的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