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
(2)如果按图中所示的装置进行试验,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3)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1盐酸跟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
(2)中实验相比,所求中和热_________ (填“相等”或“不相等”)。
Ⅱ: (1)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是丙烷(C3H8),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燃料是丙烯(C3H6),丙烷脱氢可得丙烯。已知:C3H8(g) ="==" CH4(g)+HC≡CH(g)+H2(g) △H1="+156.6" kJ·mol-1
CH3CH=CH2(g)="==" CH4(g)+ HC≡CH(g ) △H2="+32.4" kJ·mol-1
则C3H8(g) ="==" CH3CH=CH2(g)+H2(g) △H = kJ·mol-1。
(2)发射火箭时用肼()作燃料,二氧化氮作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已知
完全发生上述反应放出
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是: 。
某硫酸铁样品含有少量硫酸亚铁杂质。现要测定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请根据上面流程,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I中除了烧杯、玻璃棒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2)操作II用到的仪器是。
A.碱式滴定管 | B.50mL量筒 | C.10mL量筒 | D.25mL移液管 |
(3)若蒸发皿质量是W1 g,蒸发皿与加热后固体总质量是W2 g,则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列出原始算式,不需化简)。
(4)某同学认为可以从操作Ⅱ后获得的250.00mL溶液开始,设计定量实验测定硫酸亚铁的含量,请你分析该同学的实验设计。
a取待测溶液25.00mL置于锥形瓶中;
b取某浓度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装到酸式滴定管中,并调整好液面记录读数;
c滴定并记录读数;
d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①甲同学认为a、b间少了滴入指示剂的环节,请判断有无必要并说明理由。
。
②乙同学认为c、d间少了一个环节,请判断是何环节,并说明理由。
。
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③;
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A.甲苯、酒精 | B.四氯化碳、苯 | C.汽油、乙酸 | D.汽油、甘油 |
(3)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须经过蒸馏,指出右面实验装置图中的错误之处:
①;
②;
③。
(4)进行上述蒸馏操作时,使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最后晶态碘在里聚集。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汽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
(2)【实验】如下图所示:
a、CaO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b、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c、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
(填:成立、不成立)
b.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Ⅰ
(填:成立、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
用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2)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0.55 mol/L的原因是;实验中若改用6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填“相等”或“不相等”);
根据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填写以下空白。
(1)除下列提供的仪器外,要完成本实验还需要补充的仪器是。
(A)托盘天平(包括砝码);(B) 酒精灯;(C) 玻璃棒;(D)坩埚;(E) 干燥器;(F) 石棉网;
(G) 三脚架;(H) 药匙;(I) 坩埚钳。
(2)实验后得到以下数据:
a、加热前质量:W1(容器)=5.4g;W2(容器十晶体)=7.9g;
b、加热后质量:W3(容器十无水硫酸铜)=6.8g。
请写出结晶水含量——质量分数的计算式(用Wl、W2、W3表示):______,
这一结果是偏高还是偏低?_______。
(3)从下列分析中选出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写字母)________。
A.加热前称量时容器未完全干燥 B.最后两次加热后质量相差较大(>0.1g)
C.加热后容器未放入干燥器中冷却 D.加热过程中晶体有少量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