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某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数据如下:N2(g)+3H2(g)2ΝΗ3(g)
起始浓度/mol•L-1 |
1.0 |
3.0 |
0.2 |
2s末浓度/mol•L-1 |
0.6 |
1.8 |
1.0 |
4s末浓度/mol•L-1 |
0.4 |
1.2 |
1.4 |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2s末氨气的反应速率=0.4mol•(L•s)-1
B.前2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0.4mol•(L•s)-1
C.前4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0.3mol•(L•s)-1
D.2~4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0.2mol•(L•s)-1
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 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A.X>Y>Z | B.Y>X>Z | C.Z>X>Y | D.Z>Y>X |
下列叙述中,金属a的活泼性肯定比金属b的活泼性强的是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 |
B.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
C.1mol a 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多 |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
下表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 B.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
C.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T<H2R | D.单质与浓度相等的稀盐酸反应的速率Q>L |
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Y>Z | B.氢化物的沸点:X>W |
C.离子的还原性:X>W | D.原子及离子半径:Z>Y>X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作用力是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 B.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 |
C.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氢键 | D.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