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建设法治国家,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1)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探究回答以“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
材料二:“全聚德”“东来顺”“咸亨酒店”等是全国知名的中华老字号,这些百年老店,历经沧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久不衰。其奥妙何在?老字号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除了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老字号的文化创新有继承问题,也有融合问题。就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优秀的文化,如“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链。充分运用文化链这个手段,使老字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老字号是怎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新活力的
(3)选取材料中任意一家老字号,为它设计出一条能体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广告词。要求: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8—20个字之间)。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材料二: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该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历时两年,共收到各方面提出的意见191849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4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这部重要法律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又一典范,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必要性。
广东省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分析和把握广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 极力成为北京、上海之外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三极;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 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 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岭 南风格的文化品牌;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广东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文化 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阐述广东如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地处珠三角北部边缘的某市断然告别过去一直沿用的发展模式,大胆地启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来重新统筹部署全市的新一轮发展大局。他们根据自身不同镇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已有发展水平,将全市划分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地区营造工业制造业产业圈;中部地区环境优美,创建文化产业城;北部地区生态优美,着力营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南中北地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新路子。该市探索出的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为各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参考的样本。目前广东各地正在学习推广该市的做法。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该市是如何构建新模式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
2012年5月份以来,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幅回落,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将发挥积极作用。在外需持续低迷、消费热点贫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等困难面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需要因时因势而加以调整,应更侧重于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防范宏观风险,从注重使用需求政策向更注重发挥供给政策的调节作用转变,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认识。
改革开放使我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当前我国改革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结合材料,运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知识,为如何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