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 )
| A.Fe2(SO4)3 | B.Na2CO3 | C.KNO3 | D.FeSO4 |
某温度下,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分别加水稀释,溶液的导电能力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Ⅱ为醋酸稀释时的变化曲线 |
| B.a、b、c三点溶液的pH大小顺序为a>b>c |
| C.a点的Kw值比b点的Kw值大 |
| D.b点水电离的H+物质的量浓度小于c点水电离的H+物质的量浓度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常向溶液加入少量稀硝酸和少量铁粉 |
| B.用25.00 mL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 C.用pH试纸检验气体的酸碱性时,一定要先用蒸馏水湿润 |
| D.可以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
一定条件下,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一氧化碳与氢气生成甲醇的反应如下:
CO(g) +2H2(g)
CH3OH (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处于E点的体系 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氢气的浓度减少 |
| B.催化剂的存在使一氧化碳与氢气更大限度的 转化生成甲醇 |
| C.用CO表示的反应速率v(CO)D <v(CO)C |
D.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拟定征服世界的步骤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日本为实现第三期目标采取的行动是()
| A.中日甲午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C.九一八事变 | D.卢沟桥事变 |
根据表中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
L |
M |
Q |
R |
T |
| 原子半径/nm |
0.154 |
0.118 |
0.099 |
0.102 |
0.073 |
| 主要化合价 |
+1 |
+3 |
+7、—1 |
+6、—2 |
—2 |
A.氢化物的沸点为:H2T<H2R
B.L和Q形成的化合物中,两种微粒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单质的还原性顺序:L<M
D.稳定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L>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