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下面是《气体制取与收集》学习的课堂片段:
【自主学习】仿照氧气制取的学习和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阅读课本,老师提供了几组药品,让同学们交流并选出适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组。
【合作交流】围绕以上问题,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交流,下面是老师从第二小组同学交流中听到的各位学生的发言:
1号:碳酸盐用块状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为什么不用纯碱(碳酸钠)呢?
3号:碳酸钠是粉未状的,反应的速度太快,不易控制,
2号:同意3号同学的说法,那我们把碳酸钠压制成块状可以吗?
各位都在思考,问题未能解决。
【展示释疑】通过各个小组的展示,大家明白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
实际实验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
请你帮助二组学生解决2号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验室把碳酸钠压制成块状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代替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
【能力提升】某小组想测定所用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了2g的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氯化氢的水溶液)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稀盐酸的用量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第一次加入5g |
1.5g |
第二次加入5g |
1.0g |
第三次加入5g |
0.5g |
第四次加入5g |
0.3g |
(1)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______次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已完全反应。
(2)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求检测过程中所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6分)下图是某试剂瓶标签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稀,原因是什么?
(2)配制9%的稀盐酸100 g,需要这种浓盐酸的体积约为多少?(精确到0.1 mL)
(3)某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部分变质,取该固体10 g,加入质量分数为9%的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生成气体的质量为2.2 g,试通过计算说明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小洁同学为测定测定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50%),她取出4片片剂(每片2.5克),研碎后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放出气体为止,共用去稀盐酸40.0 g,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量为47.8 g(不含烧杯质量, 假定钙片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求:
(1)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 通过计算判断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
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BaCl2溶液,某同学取出150g该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Na2CO3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请计算:
(1)配制26.5%的Na2CO3溶液80g,需要Na2CO3固体g。
(2)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小明同学在某化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技术员与小明一起分析由氯化钙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钠的含量。现取13.4g固体样品,全部溶于96. 6g水中,向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记录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关系。求:
(1)当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g。
(2)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3)当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某品牌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含钙元素),向12g这种补钙剂样品中逐渐加入稀盐酸,盐酸质量和生成气体的质量如下表所示(杂质可溶于水,不和盐酸反应),第三次加入盐酸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20% 。求这份补钙剂含钙的质量分数。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
18.25g |
36.5g |
47.9g |
生成气体的质量 |
2.2g |
4.4g |
4.4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