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长度时,以上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偏大/偏小/不变)
小华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先在空气中测出圆柱体的重力大小是1.0N,然后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如图甲所示。她测得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和其底面进入水中的深度h的对应据如下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h/cm |
2 |
4 |
6 |
8 |
10 |
12 |
F浮/N |
0.2 |
0.4 |
0.6 |
0.6 |
0.6 |
0.6 |
⑴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N。
⑵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乙中画出图线。
⑶实验中h=6cm时,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水中,则分析实验数据可得结论: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有关,与_____________无关。
⑷如改用浓盐水做实验,在图乙中再画出图线,图线上h = 6cm点的位置变_________(高/低),这样的比较是为了探究_________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如图,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以相同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面”,记下小车停下的位置,测出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运动的路程,并记入下表.
实验序号 |
“路面”材料 |
小车运动的路程(cm) |
1 |
棉布 |
40 |
2 |
木板 |
70 |
3 |
玻璃 |
110 |
⑴要想让小车以相同速度滑上“路面”,需控制小车从斜面上___________由静止滑下;
⑵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可以判断出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棉布上受到的阻力;
⑶如果有一种“路面”材料比玻璃更光滑,则小车运动的路程将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玻璃“路面”上运动的路程;
⑷设想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路面”上运动,即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___________.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⑴将小卡片作为受力物体完成实验探究,是为了________(选填“考虑”或“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
⑵在比较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比较。⑶在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可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开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保持平衡。
⑷为了说明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⑴实验中应用弹簧测力计____________________拉动木块,这样做的目的是。
⑵小红的二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中(a)(b)所示,则可初步得到的结论是:___。
⑶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为增大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可采取的措施是。
⑷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时,小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如图c所示),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A.用细线将石块拴好,轻轻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总。 |
B.计算石块的密度。 |
C.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水。 |
D.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
⑴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
⑵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填“左”或“右”)调节。
⑶小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如图乙所示,请指出小明在操作中存在的两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改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丙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__g,他用如图丁所示方法测出了石块的体积,则石块密度是_____________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