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爱莲说》后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加横线的字词含义。(
(1)可爱者甚蕃( ) (2)香远益清( )
(3)濯清涟而不妖( ) (4)陶后鲜有闻( )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理解填空。
(1)短文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同时兼写牡丹和菊花的目的是 。
(2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爱慕富贵的人多。 |
B.爱牡丹的人多,说明牡丹十分珍稀。 |
C.爱牡丹的人多而爱莲者少,说明作者的知己少。 |
D.这句话讥讽了追名逐利的世态。 |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阅读《三峡》
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夏水襄陵⑵素湍绿潭
⑶绝巘⑷林寒涧肃翻译下列语句。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高地厚华夏情。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以上选段中第二自然段相比,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2分)盖 竹 柏 影 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12分)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释下面的划线词语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⑷相与步于中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三峡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每至晴处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本文选自《》,作者,是北魏著名的家、家。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 B.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
C.其间千二百里飞漱其间 | 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文段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写水,则描绘不同的不同景象。
全文看,第⑷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3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填空。(计7分,每空1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 ____”的语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