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①她本来就是一个寡言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春季开学以来,同学们发现她越发沉默了,像是一个闷葫芦。她原本还不算差的成绩也一落千丈,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做错三遍;许多同学开始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排挤她。
②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她向老师要求把座位挪到了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觉得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不相干的,她的心在窗外的世界里:A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南来的燕子们在树间做了窠,每天啁啾地唱和着,嬉戏着;树下几株细弱的小草在春风中微微摆动……她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
③B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不久,燕子开始南迁,只剩下树下枯黄的小草在秋风中瑟瑟地抖着。望着眼前这个黯淡的世界,她哭了。
④秋天开学的时候,班级里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做班主任。老师姓徐,长得很漂亮,同学们非常喜欢她,都愿意在课间时跟她谈天说地。她也喜欢徐老师,但是她不敢上前。徐老师的目光几次落在她脸上,她都躲闪着避开了。有一天,徐老师在语文活动课上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那里。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板擦落在她的桌上时,她先是一惊,接着就愣在那里。同学们欢呼着要她唱歌,她不肯唱,也唱不出来。同学们不依不饶,使劲鼓掌催促她,徐老师也走过来鼓励她。她涨红了脸,望着徐老师,眼里竟噙满泪水。徐老师就说,既然不想唱歌,就罚写一篇作文吧,明天交上来。课后,徐老师还特意对她说,只要用心写,写多少都行。
⑤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她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忙于生计,很少能够照顾到她,只有每天晚上父女间的几句简单交流能让她感到安慰。然而就在春天,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⑥第二天,徐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徐老师却只字来提。那天,徐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⑦从那天起,她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逐渐开朗起来,而且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都愿意与她交往了。学期结束时,她还做了班长呢。
⑧几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要在春天来临时,摇曳它细弱的身躯,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为春天增加一抹生机!
⑨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徐老师在她的那篇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选文②③段A、B两处景物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A处:
B处:
语文活动课上,当同学们和老师让“她”唱歌时,“她”为什么“涨红了脸”?
有人说选文中的徐老师是一位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好老师,你同意吗?请结合选文中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徐老师给“她”作文写的批语“草是风的一面旗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课外阅读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夜,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着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便因此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蜒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祥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文章的结尾作者说到,“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举例说明这种“无声的对话”和“神秘的默契”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上?(至少写两句)
. 文章体现了洋槐怎样的品质?
. 品析文中划线语句。
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课内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手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将第一段中“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一句改为“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天”好不好?为什么?
. 请你结合文章,试着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出自己在悬崖上的紧张和害怕的,至少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请你用文章中的话说说,作者从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8分)
寻找失落的古都
吴作望
①1871年9月,太阳像火盆一样烤着南部非洲,在通往马绍那的漫漫荒原上,一个面色憔悴;背着沉重行囊的年轻人,顶着烈日孤独而吃力地前行,几只灰色的秃鹫不时地在他头顶盘旋。
②这个年轻的探险家叫莫克,来自德国。莫克不同于其他探险家的是,别的探险家来非洲是为了发财,攫取黄金和钻石;而他只有一个目的,填补欧洲人所绘制的这片大陆地图上的“空白”,因为当时在欧洲人眼中,非洲是片“黑暗的大陆”,非洲人是原始的、愚昧尚未开化的民族,不可能创造什么辉煌文明的古都……
③莫克很小的时候,常听当海员出身的父亲谈到非洲,他就下决心长大后到非洲探险,要找到《圣经》中所说的盛产黄金和宝石的俄斐。让那一段失落的文明历史像袅袅青烟重新在非洲大地升起。重现这片大陆过去的灿烂辉煌。
④1869年,也就是莫克27岁这年,他孑然一身踏上非洲探险之旅。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尽管热带森林留下他的足迹,猎刀屡次逼退袭向他的野兽,遭到过毒蛇咬伤,也患过可怕的疟疾,莫克都挺过来了,但令他沮丧的是,始终没有找到梦萦中的那座文明古都,甚至连一块残片都没有找到。
⑤这天,烈日下人迹罕至的荒原似乎走不到头,裸露的岩石随处可见。到了中午时分,莫克感到饥肠辘辘,四周也找不到水,他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勇气。携带的指南针告诉他,此刻折而向南,几日之后就可以搭上回德国的商船;如果继续向西,他将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极可能成为头顶盘旋的秃鹫口中的美食。
⑥附近有一棵粗矮的树,莫克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棵野生的油梨树。枝叶下垂的地方,挂着一枚不大的青果。莫克喜出望外,伸手摘下欲解饥渴时,忽然发现,这棵树并不是孤独的,它的周围有许多被风沙掩埋的腐烂树桩,一直延伸到荒无人烟的深处。显然很早以前这地方并不贫瘠,至少有人居住,还有果园。莫克又看着手中的青果,这分明是一枚希望之果啊!是上帝特意赐予不畏艰辛困苦者的,继续前行,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和惊喜。
⑦莫克忘记了饥渴和劳累,烈日之下又迈开了坚定的脚步。
⑧果然,沿途上他看到越来越多的果树,景色越来越美丽。落日时分,他看到一个欢乐的游牧部落,晚上住在一个老牧羊人家里。正是在这位老牧人的帮忙下,又几经周折,莫克找到了非洲失落千年的文明古都遗址、《圣经》所记载的黄金之城——俄斐!
⑨年轻探险家莫克的发现震惊世界,以后的津巴布韦,也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第1段画线句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效果是
。(3分).第5-7段写莫克探险心理从“失去勇气”→“”→“”变化的过程。
.简述5段莫克所遇到的困境
。.莫克非洲探险只有一个目的:(1),第7段写莫克“又迈开了坚定的脚步”原因是(2)
。(6分).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具体再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国家的精神。 |
B.记叙了莫克寻找失落古都的过程,赞美他不畏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
C.抒发了作者对莫克以探险发现失落古都为唯一目的的敬佩之情。 |
D.说明探险家莫克非洲探险价值之大,足以震惊世界。 |
.作者写莫克探险为什么还要写到他小时候以及27岁这年的事情?结合全文,从内容的角度,说说你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请珍视我们的汉字
许民彤
①一则文化报道写道:您还能熟练默写出“罄竹难书”、“鳞次栉比”、“沆瀣一气”、“鳏寡孤独”……这些成语吗?如今,编辑手机短信、在电脑上打字正在取代汉字复杂的书写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当自己需要写几个字时,竞不知从何下笔……
②据调查,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写字。人们眼中的“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网络写手和80后作家自不用说,在高校,几乎所有老师都是利用电脑撰写论文。上班族的日常工作就是,打开电脑,登录MSN、收发邮件,办公中的多数事情都可通过网络、电话或传真解决,需要手写的时候已越来越少。现在,对中小学生来说,字帖学习书写汉字早已让位于奥数、英语的补习课程。大洋网的调查表明,高达80%的受访者有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更有近50%的人承认“有些字怎么也想不起来”。民意中国网和北京益派机构的调查表明83%的人曾经“提笔忘字”。
③很多不同阶层的人,正在面临着提笔忘字或者患上“电脑失写症”的困惑,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但是,不少的人尤其是网络青年,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却是得心应手。“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或许再熟悉不过,而大部分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这句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这种用法在网络上早已流行多年,但这只是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一次全国性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座谈会上,有关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重点指出了目前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国网络语言“雷”泛滥、汉字书写为吸引眼球求奇求怪的种种现象……
④今天,我们提笔忘字、患上“电脑失写症”,网络语言泛滥,或者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乃至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汉文字的使用,是否说明我们的语言发展已经进入了技术的时代?对此,甚至有人忧虑中国汉字有可能遭到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屏蔽”的危险。技术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学使用能力呈现
几乎是一种趋势。当代社会中文混乱的一种现象,就是当代人语言和词汇日益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
⑤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汉字。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为了诗歌的大国,成为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我们的汉字!.第①段划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_,它正确的书写是(2分)
.第③段“雷”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恰当的位置是是( )(3分)
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曾经指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如今却在电脑和手机的冲击下面临危机,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取代,当写日记变为写博客……长此以往,汉字会消亡吗?
A.①②之间 | B.③④之间 | C.④⑤之间 | D.⑤之后 |
.第四段空格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组是(6分)
A.老化贫乏 | B.老化贫困 | C.退化贫困 | D.退化贫乏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被窝赞美诗
①诗人们不写诗赞美一下被窝,是奇怪的事。有一阵儿,报上说诗人们由于缺少题材在苦恼。一窝蜂地写过麦子,又写土地与河流。
②我不知写诗是怎样一回事,也不知诗人那边有什么说道。要是有人请我写诗,我会毫不犹豫地提笔写一首赞美被窝的诗。为什么不呢?
③我在童年最迷恋的就是被窝,它既是寒夜中温暖所在,又是酝酿童话自娱之所在。北国太冷了,从雪地里回来的孩子,连汤带饭吞咽一通,然后把浸透了汗水的毡鞋垫拽出来在火炉上烤。那时没有电视、吃过饭在十五瓦的电灯泡底下看几页书,便是小孩子的夜生活。母亲早早把被子焐好了。像口袋状的被子吸吮着火炕的热气,这样钻进去时就不冰人肌肤。
④在北方,掌灯时分,常见到这样的情景:进了谁家的门,炕上早焐好一排排被子,五色纷呈。炕头一般是爹的,然后是娘,第三必是最小的孩子,其余不论,而炕梢归长男或长女。炕头不光热,又是尊位。老乡恭请客人“上炕上炕”,上的也是炕头。
⑤满炕的被子,可一观贫富。数量多少是一回事,有的人家六七个孩子,不过三四床被,小崽子伙一条盖。粗精又是一回事,我小时住的盟公署家属院,户主都是干部,但盖缎子被的人家寥寥无几。而我母亲有一床色调温馨的浅粉色的缎子被。用手一摸,光滑沁凉无比,在冬夏都是一样的。多数人家的被面为一袭花布,图案色彩千篇一律为红绿相间、龙凤盘绕、牡丹芍药。几年前,我又在辽东乡间农舍仔细看过这种被面,感到这情调很美。巴黎有些现代派画家如芒·罗西亦喜用红绿对比来渲染情欲。对被子的第三项观察是脏净。被子焐好了,被头就显在枕头上面。也看出这家的境况。
⑥当我钻进温暖的被窝后,对一天甚至有生以来的情形都感到了一种满足,这是在童年。风雪在屋外的树梢上辗转啸号,我为什么不满足呢?玻璃窗上的霜已遮住了窗花,像一层簇密的白毛。用指甲一划,雪粉簌簌而落。若屋子里烧得够热,玻璃中央会晕染般现出一个黑圆。一次,我忽然想起静夜里的麻雀,这长长的夜,麻雀一定在冻脚。当屋檐之冰可垂一尺的冬天,麻雀故意蓬松毛羽,缩得尽量圆,如一个土豆。而眼睛仍乌溜溜的。太可怜了,它们冷。我不知麻雀的妈妈们知道不知道它们的孩子要冻死了。想着,我哭起来,在炉旁缝袜子的妈妈问:“原儿,你怎么了?”
⑦我无法回答,闭着眼睛任泪水顺眼角往下流。
⑧在屋舍、火炉、父母和被窝构成的安谧温暖中,我独钟被窝。它时时是我的朋友。我使劲嗅着被头的气息,这是老朋友的味道。后来在我下乡插队之时,劳累一天钻进了被窝,被里和棉花的气息扑鼻而来时,也流着泪忆念母亲和家。如今童年远去,但读书与写作疲惫之极时,净去衣物而入被窝,棉布会轻抚你的脖颈,心里也涌起一份感谢。在所有的老朋友中,被窝是最忠实的老朋友。虽然它足不出户,也没见过世面,勤恳可也,如老仆然。、第⑤段中加点词“寥寥无几”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4分)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诗人不写诗赞美被窝是因为诗人喜欢“麦子”、“土地和河流”。 |
B.文中说被窝“是酝酿童话自娱之所在”这是因为在北方孩子几乎没有夜生活。 |
C.作者认为辽东地区的被窝图案色彩很美,因为和西方现代画家风格相近。 |
D.本文采用散文的形式,托物言志,赞美了被窝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性。 |
、文章是赞美被窝的,说说你对第⑤段的理解。(4分)
、品味语言
(1)第③段中加点词非常有特点,选择一处作分析。(4分)
(2)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A、当我钻进温暖的被窝后,对一天甚至有生以来的情形都感到一种满足,这是在童年。
B、在童年,当我钻进温暖的被窝后,对一天甚至有生以来的情形都感到一种满足。、第⑥段中记叙了想到麻雀受寒冷而流泪的事,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感想。(用80字左右,8分)